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一般可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两类。原则上应强调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对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或右下腹出现包块即阑尾周围脓肿者,采用中药治疗效果较好。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中医治疗肠痈的主要法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的及早应用可以缩短疗程。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瘀滞证
(1)如果气滞较重的患者,可加用青皮、枳实、厚朴等。
(2)如果瘀血较重的患者,可加用丹参、赤芍等。
(3)如果出现恶心的患者,可加用法半夏、竹茹等。
2、湿热证
(1)如果湿邪较重的患者,可加用藿香、佩兰、薏苡仁等。
(2)如果发热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黄连、黄芩、生石膏等。
(3)如果出现右下腹包块的患者,可加用炮山甲、皂角刺等。
3、热毒证
(1)如果出现持续性高热或寒热往来的患者,可加用白虎汤。
(2)如果热在血分的患者,可加用犀角地黄汤。
(3)如果出现腹胀的患者,可加用青皮、厚朴等。
(4)如果出现腹痛剧烈的患者,可加用延胡索、广木香等。
(5)如果出现口干舌燥的患者,可加用生地黄、玄参、天花粉。
药物治疗
1、瘀滞证
(1)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红藤、金银花、紫花地丁、连翘、乳香、没药、延胡索、甘草。
(3)中成药:血府逐瘀丸、散结灵胶囊、清热散结胶囊、肠炎宁片、妇炎康软胶囊。
2、湿热证
(1)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黄芩、川楝子、延胡索、白芍、生大黄、枳壳、木香、生甘草、蒲公英。
(3)中成药:阑尾消炎片、阑尾灵颗粒、清热解毒片、复方穿心莲片。
3、热毒证
(1)方药: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2)常用中药:大黄、芒硝、桃仁、牡丹皮、冬瓜仁、黄芪、穿山甲、川芎、当归、皂角针。
(3)中成药:西黄丸、仙方活命片。
手术治疗
阑尾切除术
对诊断明确的急性阑尾炎,一般主张尽早采用手术疗法,尤其是老年人、小儿、妊娠期急性阑尾炎。近年来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和慢性阑尾炎开展了经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其他治疗
1、西医治疗
对较大和脓液多的阑尾周围脓肿,除药物治疗外,可进行脓肿穿刺抽脓,或在合适的位置放人引流管,以减少脓肿的张力,改善血循环,并能进行冲洗或局部应用抗生素,利于脓肿的吸收消散。应用超声或CT可以准确地选择穿刺点。
2、药物外敷
常用双柏散,以水蜜调成糊状热敷右下腹,每日1次。或用消炎散以黄酒或75%酒精调成糊状,按照炎症范围大小敷于患处,每日2次。
3、针刺治疗
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具有促进肠蠕动、促使停滞物排出、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人体免疫机能等作用。取足三里、上巨虚、阑尾穴,配合右下腹压痛最明显处的阿是穴,每日2次,强剌激,每次留针30-60分钟。加用电针可提高疗效。
4、中药灌肠
采用通里攻下、清热化瘀的中草药煎剂200mL或通腑泄热灌肠合剂(大黄、龙胆草、山栀子、芒硝、莱菔子、忍冬藤、虎杖)250mL做保留灌肠,每日2次。能充分发挥中药的局部和整体的治疗作用,抗炎消肿,并能促进肠蠕动,预防肠粘连和并发症的发生。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
婴儿肠胀气通常可能持续到3至12个月,具体需结合宝宝月龄、喂养方式及健康状况综合判断。新生儿期(0-1个月)的肠胀气多因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吞咽羊水或空气导致,一般持续数天至一周,表现为肚子鼓鼓、哼哼唧唧,可能数小时缓解。1-3个月是肠胀气高发期,此时宝宝肠胃功能弱,易消化不良或肠绞痛,肠胀气可能持续2-3周,严重者超1个月;3-6个月随着肠胃功能发育,肠胀气逐渐缓解,但若辅食添加不当或过敏,可能再次引发,持续1-2周;6-12个月肠胀气较少见,但生病或饮食不规律时仍可能出现,持续几天至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