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因
肠杆菌属细菌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在土壤、污水、腐烂蔬菜和乳制品中均可发现该菌。正常人群带菌少见。只有在患者局部和全身抵抗力低下以及正常菌群失调时,才会在下呼吸道寄殖、繁殖造成感染。一般来说,下呼吸道黏膜上黏附的细菌越多,持续时间越长,发生感染的可能性就越大。
危险因素
1、高龄。
2、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衰竭、慢性酒精中毒等。
3、恶性肿瘤放化疗、血液病接受皮质激素治疗、器官移植或近期接受过外科手术治疗。
4、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调。
5、患有易发生误吸的原发疾病,如脑血管意外、吸毒过量、酗酒和颅脑损伤等引起意识障碍;颈部、咽部和食管疾病影响吞咽功能。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
婴儿肠胀气通常可能持续到3至12个月,具体需结合宝宝月龄、喂养方式及健康状况综合判断。新生儿期(0-1个月)的肠胀气多因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吞咽羊水或空气导致,一般持续数天至一周,表现为肚子鼓鼓、哼哼唧唧,可能数小时缓解。1-3个月是肠胀气高发期,此时宝宝肠胃功能弱,易消化不良或肠绞痛,肠胀气可能持续2-3周,严重者超1个月;3-6个月随着肠胃功能发育,肠胀气逐渐缓解,但若辅食添加不当或过敏,可能再次引发,持续1-2周;6-12个月肠胀气较少见,但生病或饮食不规律时仍可能出现,持续几天至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