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发生与久病伤肺,失治误治、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与五脏相关,尤其与脾、肾关系密切。病性总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包括气虚、阴虚、津伤,标实以痰瘀阻络为主。基本病机有上焦虚热、肺中虚冷及邪壅阻肺,其中,肺津不足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
1、久病伤肺
肺部疾病如肺痈、肺痨、哮病、咳嗽、消渴、热病等,长期不愈合,或热或寒,损伤肺脏,导致本病。
2、失治误治
如果医生失治误治,误用发汗、涌吐、泻下等治法,严重损伤津液,肺阴亏虚,肺失濡养,导致本病。
3、感受外邪
肺为华盖,合皮毛,开窍于鼻,外邪多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在外感中,发病主要与风、燥、热邪关系密切。邪气入里,损伤肺津,肺失气津濡养,导致本病。
4、情志失调
内伤七情,长期抑郁忧愁,或恼怒等,都可以影响脏腑气机,导致肺络失调,日久形成肺痿;肺与七情中的悲相呼应,长时间悲伤,可导致肺络失去充养,导致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