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衰竭的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采取相应病因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治并发症。目前肝衰竭的内科治疗缺乏特效药物和手段。诊断明确后需动态评估病情、积极治疗。
2、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病情稳定后加强适当运动。
2)肠内营养,包括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饮食。进食不足者,每日静脉补给热量、液体、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夜间加餐补充能量。
3)积极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
4)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5)注意消毒隔离,加强口腔护理、肺部及肠道管理,预防感染发生。
(2)药物治疗
1)护肝药物:
抗炎护肝药物、肝细胞膜保护剂、解毒保肝药物以及利胆药物等,常用药有甘草酸二铵、还原性谷胱甘肽等。
2)微生态调节治疗:
常用药有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乳果糖等。
3)免疫调节剂:
非病毒感染性肝衰竭,可考虑肾上腺皮质激素,如甲强龙治疗。
4)抗病毒治疗
乙肝病毒感染致病者一般使用核苷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等;
确诊或疑似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致病者,一般使用阿昔洛韦。
5、药物性肝损伤治疗
因药物肝毒性所致急性肝衰竭,可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
6、其他:
1)有颅内压增高者,予甘露醇或高渗盐水治疗。存在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急性肝衰竭患者可考虑轻度低温疗法和吲哚美辛。
2)肝性脑病患者必要时需补充支链氨基酸。
3)可联合应用利尿剂如螺内酯、呋塞米治疗腹水。
4)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常用于治疗消化道出血。
5)生长抑素类似物或特利加压素:常用于治疗门脉高压性出血。
6)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可输注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或纤维蛋白原等。
(3)手术治疗:肝移植适用于经积极内科综合治疗和(或)人工肝治疗疗效欠佳,不能通过上述方法好转或恢复者。
(4)其他:符合适应证者可进行人工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