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涎腺混合瘤主要采用手术治疗。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第一次手术方式,手术治疗的原则是从肿瘤包膜以外的正常组织处切除,同时切除部分腺体。手术中应避免肿瘤破裂,以免发生瘤细胞种植。涎腺混合瘤的手术目的在于通过手术,将肿瘤组织切除,避免其持续生长,对周围组织造成压迫,并在切除肿瘤组织的同时,保留面神经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药物治疗
通常不选择常规药物治疗,部分恶性涎腺混合瘤患者可进行化学药物治疗。具体的治疗药物由医生决定,如环磷酰胺、顺铂、柔红霉素、阿柔比星、紫杉醇等。
手术治疗
1、腮腺浅叶切除术
是传统的手术方式,将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分离并保留面神经,适用于腮腺浅叶体积较大的涎腺混合瘤。
2、全腮腺切除术
将肿瘤及全腮腺切除,分离并保留面神经,适用于腮腺深叶良性肿瘤。
3、部分腮腺切除术
将肿瘤及其周围0.5cm以上正常腮腺组织一并切除,酌情考虑是否解剖面神经。与传统腮腺浅叶切除术相比,不增加肿瘤的复发率,并具有手术时间短、保留腮腺功能、减少面神经损伤等优点。适用于腮腺浅叶体积较小(直径<1.5cm)的涎腺混合瘤。
4、腮腺肿瘤包膜外切除术
在腮腺肿瘤包膜外的疏松结缔组织中解剖腮腺组织,完整切除肿瘤。适用于腮腺浅叶表浅、界限清楚、活动性好、并达到一定体积的良性肿瘤。
放化疗
1、复发性涎腺混合瘤对放射线不敏感,单纯放疗或复发瘤手术后辅以放疗,不能明显降低复发率。
2、当复发性涎腺混合瘤出现恶变,或复发性涎腺混合瘤再次手术时出现包膜破裂,为减少瘤细胞种植性复发,可考虑术后辅以放疗。
其他治疗
基因治疗也是可能的治疗方法,具体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协商决定。
1、基因治疗的作用机制
肿瘤的发生是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所造成的,基因治疗是以基因为靶点,通过修复有缺陷的基因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
2、可用于涎腺混合瘤的基因治疗
(1)外源性wt-p53基因可对细胞的抑癌基因进行修复。
(2)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丙氧鸟苷(GCV)系统对涎腺混合瘤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可诱导涎腺混合瘤细胞凋亡。
(3)HSV-TK及wt-p53基因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生长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使肿瘤细胞存活率下降。
食道鳞状上皮乳头状瘤指的是食管乳头状瘤,可能与遗传、人乳头瘤病毒感染、食管黏膜损伤有关,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1、遗传因素:家族中如果有类似病例,比较容易患上该疾病。遗传信息决定了细胞的生长、修复等机制,若相关基因存在缺陷,可能无法有效调控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的正常增殖,增加患病风险。2、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该病毒可感染食管黏膜上皮细胞,病毒的基因组整合到人体细胞基因组中,会干扰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促使细胞异常增生,形成肿瘤
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躯干和四肢。当脂肪瘤出现疼痛、压迫症状或影响美观时,应考虑手术切除。一般手术难度低,可在门诊进行,无需住院。若是手术难度较大,做完后,通常需要住院。1、手术难度低:对于直径较小,通常小于5厘米,位于皮下组织、界限清晰且容易切除的脂肪瘤,门诊手术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一般难度不大。在门诊手术室,医生会在局部麻醉后,将脂肪瘤完整切除。术后,患者稍作观察,若无异常情况,即可回家休息,无需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