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畸一般是指对于牙齿的一种矫正的方法,其主要是利用一些外部的矫正工具如牙套,来缓解牙齿错乱的症状,调整患者的牙齿咬合的问题,连带着会改善面部的骨骼和颌面部的神经及肌肉之间的协调性,也就是调整上牙和下牙的神经和肌肉的异常关系,最终达到口颌系统的平衡、稳定和美观。
牙龈癌是一种起源于牙龈区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多数为分化程度较高的鳞状细胞癌,其发病率在口腔癌中居第二位,仅次于舌癌。牙龈癌的发病因素复杂,早期生长缓慢,可引起牙齿松动、疼痛等症状。经规范、积极的治疗后,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
牙龈瘘管一般是指发生在牙齿上的一种疾病,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注重牙齿卫生,使许多的食物残渣留存在牙齿内部,长时间会吞噬牙齿,对牙齿造成严重的危害。一般牙齿先有牙周病,发展到一定程度底下的骨头破坏大,上面的骨头破坏小就形成一个袋状的东西,细菌在里面产生的脏东西就排不出来,造成牙齿瘘管。
马牙又称上皮珠、板牙,不是疾病表现,而是一种特殊的、短暂的新生儿生理表现,多位于口腔上颚中线以及齿龈部位,常表现为直径约为2-4mm的黄白色颗粒,可略高出牙龈表面。马牙不会影响婴儿吃奶及乳牙的萌出,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婴儿出生数周后可自行脱落。
口干舌燥一般用于形容说话太多,非常干渴。口干患者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早期常有口干、口渴等不适,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即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口干口渴的程度是与血糖增高的程度成正比,因此,口干是糖尿病的信号之一;明显的口干、口渴还要注意有无尿崩症的可能,尿崩症患者口干、多饮、多尿的症状较其他疾病更加显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也会出现口干症状。临床症状为口干、多汗、怕热、甲状腺肿大、突眼。
龅牙又称为双颌前突畸形或上颌前突畸形,患者表现为自然状态下双唇无法闭合,呈开唇露齿貌,但无严重的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口腔科疾病。
四环素牙常指在牙齿发育、矿化期间服用四环素族药物,使四环素结合到牙组织内,导致牙齿发生永久性的颜色改变,多呈黄色、棕褐色或深灰色,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釉质发育障碍。四环素牙没有很好的根治措施,但经过适宜的治疗后,多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牙周病是口腔最常见的两大类疾病之一,也是成年人牙齿丧失的主要原因,可分为牙龈病和牙周炎。牙周病常表现为牙龈红肿、疼痛、流脓,牙齿敏感、松动等。除口腔局部感染外,关节炎、肾炎、心内膜炎等全身疾病也可能导致牙周病。患者经过彻底去除牙周病的病因,积极地对症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埋伏牙是指由于牙齿萌出期已经过去但是牙齿未长出仍在颌骨组织中的一种口腔疾病。埋伏牙在临床上容易被误诊成龋齿,是因为埋伏牙的周围充满牙囊组织,不容易发生炎性病变,牙齿生长过程中会沿着牙齿胎面自然生长,当遭受到阻力时就会产生压力,会引起牙齿牙釉质发育不良,成釉上皮萎缩消失。
舌下腺囊肿是一种常见的唾液腺黏液囊肿,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大部分是由腺体或导管损伤破裂,黏液溢入组织内形成的,少数是由舌下腺导管远端阻塞,近段分泌液潴留形成。囊肿一般位于口底一侧黏膜下,呈浅紫蓝色的肿物,囊壁较薄,质地柔软有波动感。较大的舌下腺囊肿可穿入下颌舌骨肌,波及对侧口底,在穿刺时可抽出蛋清样黏稠液体。
粘液腺囊肿即黏液腺囊肿,医学上标准称为唾液腺黏液囊肿,属于唾液腺的瘤样病变,不是真的肿瘤,一般不会癌变。黏液腺囊肿多由黏液腺导管破裂或导管阻塞,以致腺体内的分泌物外漏于组织间隙中或潴留于腺内面所形成,一般可以选择手术切除,但有复发的可能。
口疮即口腔溃疡,常指出现在口腔内唇、上腭以及舌颊等黏膜上的溃疡性损伤,主要特征为口腔黏膜局部出现类圆形溃疡点且灼热疼痛,好发于青壮年群体,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可反复发作。口疮具有一定的自愈性,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自行痊愈,通常预后良好,无瘢痕。
牙齿美白是通过将化学氧化性漂白药物作用于牙齿表面或牙齿内部结构,使漂白剂与牙齿表面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通过改变牙齿成分的性质来改变牙齿本身的颜色,使牙齿变白的一种方法。使用物理方法将白色的物质黏附于牙齿表面通过遮盖住原本颜色较黯淡的牙齿,从而达到牙齿美白的作用。
口舌生疮是中医的诊断和说法,简称口疮,相当于西医的口腔溃疡。口舌生疮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好发于青壮年群体。中医认为口舌生疮多与外感热邪、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有关,可导致口腔黏膜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小溃疡,伴有灼痛。需辨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急性牙髓炎属于不可复性牙髓炎,是一种牙髓组织的急性炎症。牙髓主要局限于无让性的牙本质围成的牙髓腔内,其血供来源于根尖孔的细小血管,对炎症、水肿不耐受,且神经纤维敏感,在牙髓受到急性物理损伤、化学刺激、感染等刺激时可突然发病,产生疼痛感,一般轻度的刺激就会导致剧烈疼痛。
会厌位于舌根后方,用于防止吞咽时食物进入气管。会厌炎,又称急性会厌炎、声门上喉炎,是因为感染、变态反应等原因引起的急性炎性病变,是一种医学急症。起病较急,以咽喉疼痛、吞咽困难及全身中毒症状为特点,发病不分年龄群体和季节,但男性患者稍多,早春和秋末发病者居多。及时救治后预后良好,延误救治性命危急。
氟斑牙又称氟牙症,属于一种地方性疾病。由于氟含量过高,处于牙釉质发育期间的婴幼儿或儿童因摄入过量的氟而引起的牙体组织疾病,其有明显的地区分布。
龋病又名蛀牙,常指在细菌感染等多因素的作用下,牙体硬组织发生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可见于乳牙萌出后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常引起牙痛、牙齿敏感、牙齿出现龋洞、口腔异味等表现。龋病一般情况下不危及生命,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随着病情的发展,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腮腺混合瘤又名腮腺多形性腺瘤,是口腔颌面部较常见的肿瘤,多为良性,好发于30-50岁的人群。腮腺混合瘤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其生长较为缓慢,多为单侧,肿瘤界限清楚,患者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治疗腮腺混合瘤常以手术切除为主,若手术切除过程中处理不当,术后可复发。
唇腭裂是唇裂和颚裂同时发生的一种先天性口腔颌面部畸形,属于多基因遗传,唇颚裂的发生不仅影响患儿美观,还会引起相邻组织器官的疾病,如呼吸道感染、中耳炎等。
口腔扁平苔藓指的是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中年女性。其病因复杂,可与多种因素相关,患者常表现为口腔病损黏膜粗糙、疼痛,有刺激感、烧灼感等。口腔扁平苔藓病程较长,可反复发作,常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延缓病情,一般无法根治。
正常人的舌背上有一层薄白而润的苔状物称为舌苔。主要由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血细胞等组成。正常情况下,由于咀嚼和吞咽动作以及唾液、饮食的冲洗,经常不断地清除掉舌表面的物质,只表现为薄白的一层舌苔。当患病时,进食变少或只进软食,使咀嚼和舌的动作减少,或唾液分泌减少,舌苔就会变厚。舌苔的变化可反映出脏腑的寒、热、虚、实状态、病邪的性质和病位的深浅。病态的苔色主要有白苔、黄苔、灰黑苔,有时也可发生绿苔。
深覆合是一种上下颌牙弓之间垂直关系的异常。指的是上前牙切缘盖过下前牙牙冠长度1/3者或下前牙咬合于上前牙舌侧1/3以上者。前牙深覆合看似简单的牙齿症状,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前牙深覆合潜藏着很多的危害,有些会影响颞下颌关节的正常运动,在咀嚼时产生疼痛,甚至引发其他部位的问题,如头痛、耳鸣眩晕等。
冠周炎又称智牙冠周炎,是指正常牙或阻生牙由于萌出不全或萌出受阻,引起牙冠周围软组织发生炎症,病变所在位置为下颌第三磨牙,好发于18~25岁青壮年,本病属于口腔科的常见疾病。
腭裂是由于口腔腭部的中胚叶组织在胚胎早期发育受阻而导致的先天性颌面部畸形,表现为腭突不融合或部分融合,口腔颚部出现单侧或双侧裂隙,属于多基因遗传。
腮腺肿瘤是一类发生在腮腺的肿瘤性疾病,有良、恶性之分,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以30-50岁多见。其病因较复杂,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以及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可导致腮腺区出现可触及的肿块。腮腺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腮腺良性肿瘤经手术治疗一般预后较好,腮腺恶性肿瘤经治疗后易出现局部复发或转移,预后较差。
会厌位于舌根后方,在吞咽食物时会厌可防止食物进入气管。急性会厌炎又称会厌炎、急性声门上喉炎,指会厌部及其周围组织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组织炎症。急性会厌炎以咽喉疼痛及吞咽困难为主要特点,伴有全身中毒症状,一旦发病须及时救治,任何季节和人群皆可发病,但早春、秋末时节患者较多。
口腔白斑病(OLK)是指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片或斑块,不能以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的方法诊断为其他疾病者,属癌前期病变或潜在恶性病患范畴。患者一般可无明显的自觉症状,当病损过大时可能会有口内粗糙、木涩、疼痛等不适。
楔形缺损是一种发生于牙颈部的渐进性疾病,牙体的硬组织发生缓慢消耗导致缺损,因常呈现楔形而称为“楔形缺损”。该症多见于尖牙及双尖牙区,多发生于牙齿唇面或颊面近牙颈处。极大多数发生在壮年及老年人。该病的主要病因为牙颈部硬组织结构薄弱,唾液酸碱度偏低及牙刷机械磨损,常见于习惯于横向刷牙者。
牙隐裂也叫做牙微裂,指的是牙齿表面存在隐秘、不易发现的细微裂纹。可由多种外因或内因所引起,随着牙隐裂的加深,可导致患者出现牙齿不适,甚至导致整个牙的折裂。一般需要根据裂纹的程度和范围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治疗及时且彻底的患者一般预后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