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内甲状腺肿的发生通常有两种可能。绝大多数胸内甲状腺肿是颈部甲状腺增大坠入胸腔所致,而一小部分是由胚胎发育异常造成。
基本病因
1、颈部甲状腺增大
正常甲状腺被软组织和肌肉包围,上达喉和甲状软骨,其周围无坚硬结构,故当颈部甲状腺增大时容易向疏松的胸腔内移行。甲状腺增大后移行到胸腔受到几个因素的影响:甲状腺肿大、颈部较短、胸内负压和呼吸运动。坠入后有时胸内甲状腺肿仍有组织与颈部甲状腺相连,其血液供应仍来自甲状腺血管。95%的胸内甲状腺肿因此形成。
2、胚胎发育异常
胸内异位甲状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腺发生异常产生的。胚胎发育的第4周,甲状腺原基形成,称甲状舌管。如果甲状舌管的上段退化不全,残留的部分可形成囊肿。胚胎第11周时,甲状腺原基中出现滤泡,第13周初甲状腺开始出现分泌活动。在甲状腺发育中出现异常,就可能沿着甲状舌管的正常发育途径,即前纵隔、心包或心脏上出现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这些组织与正常颈部甲状腺可无明显关系。其血供可来自胸部血管,也可来自颈部血管。在罕见情况下胸内异位甲状腺也可能是身体唯一有功能的甲状腺组织。
危险因素
1、家族中,尤其是直系亲属患有甲状腺肿时,本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2、过量接触放射性物质以及接触致甲状腺肿的物质如硫氰酸盐等。
甲状腺癌选择全切还是半切需根据肿瘤特征、患者情况及治疗目标综合判断,没有绝对优劣。若肿瘤较小、局限在甲状腺内、无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年轻或有生育需求,半切可能是合理选择。半切能保留部分甲状腺功能,减少术后需终身服药的概率,但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肿瘤复发迹象。若肿瘤较大、侵犯周围组织、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或为低分化、未分化癌等高复发风险类型,全切更有利于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风险,但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并可能面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促甲状腺激素10mIU/L已超出正常范围,通常比较严重,需结合甲状腺功能全面评估病情。促甲状腺激素正常范围因检测方法、人群及医疗机构略有差异,一般成人正常值为0.3-5.0mIU/L,孕早期0.3-4.5mIU/L,孕晚期0.5-5.3mIU/L。当促甲状腺激素达10mIU/L时,提示甲状腺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常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通过反馈机制刺激垂体分泌更多促甲状腺激素,患者可能出现畏寒、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胸部CT可用于观察胸廓、肺部、纵膈等部位的病变,一般常用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