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普通胸部X线平片和胸部CT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即可诊断胸内甲状腺肿。诊断时需与其它的纵隔内肿物相鉴别,比如胸腺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等。
诊断依据
1、病史
患者一般有颈部肿块或甲状腺肿大史。
2、临床表现
胸内甲状腺肿可引起局部压迫症状,包括胸闷、憋气、气促、咳嗽、声音嘶哑、胸背部痛或胸骨后疼痛、仰卧位时胸部有压迫感等。有些患者可无症状。体格检查可能触及颈部肿大的甲状腺向颈深部至胸腔延伸,但无法触及肿物下极。气管可向健侧移位。
3、影像学表现
胸部X线平片和胸部CT、MRI等可发现胸内甲状腺肿的证据。
鉴别诊断
1、胸腺瘤
胸腺瘤位于前纵隔,但位置比胸内甲状腺肿低,一般与甲状腺组织无相连,CT值较胸内甲状腺肿低,常合并有重症肌无力、单纯红细胞系发育不全、低丙种球蛋白血症等伴瘤症状。可通过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进行鉴别。
2、神经源性肿瘤
常位于后纵隔,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可见来自椎间孔及肋间发出的蒂,表明肿物来源于神经。肿瘤若经椎间孔侵入椎管内生长,可在影像学检查肿表现为典型的“哑铃型”特征。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根据胸内甲状腺肿的来源及其进入胸骨后的大小分类
1、Ⅰ型胸内甲状腺肿
为不完全胸内甲状腺肿,是颈部甲状腺增大后沿着筋膜向下部分坠入胸腔形成。
2、Ⅱ型胸内甲状腺肿
为完全型胸内甲状腺肿,是颈部甲状腺增大后沿着筋膜向下完全坠入胸腔形成。95%的胸内甲状腺肿都属于Ⅰ型或Ⅱ型。
3、Ⅲ型胸内甲状腺肿
为胸内异位甲状腺,又称为胸内迷走甲状腺肿。是先天性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甲状腺发生异常产生的,与正常颈部甲状腺可无明显关系。
甲状腺癌选择全切还是半切需根据肿瘤特征、患者情况及治疗目标综合判断,没有绝对优劣。若肿瘤较小、局限在甲状腺内、无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年轻或有生育需求,半切可能是合理选择。半切能保留部分甲状腺功能,减少术后需终身服药的概率,但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肿瘤复发迹象。若肿瘤较大、侵犯周围组织、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或为低分化、未分化癌等高复发风险类型,全切更有利于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风险,但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并可能面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促甲状腺激素10mIU/L已超出正常范围,通常比较严重,需结合甲状腺功能全面评估病情。促甲状腺激素正常范围因检测方法、人群及医疗机构略有差异,一般成人正常值为0.3-5.0mIU/L,孕早期0.3-4.5mIU/L,孕晚期0.5-5.3mIU/L。当促甲状腺激素达10mIU/L时,提示甲状腺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常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通过反馈机制刺激垂体分泌更多促甲状腺激素,患者可能出现畏寒、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胸部CT可用于观察胸廓、肺部、纵膈等部位的病变,一般常用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