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胸内甲状腺肿一经诊断,即应手术切除,从而解除肿瘤对周围脏器的压迫症状。一般手术前不需特殊准备,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者,术前需进行药物准备。
药物治疗
1、抗甲状腺药物
合并有甲亢的患者在手术前需进行药物治疗。常用的分为硫脲类和咪唑类两类,硫脲类包括丙硫氧嘧啶和甲硫氧嘧啶等,咪唑类包括甲巯咪唑和卡比马唑等。通常优先选择甲巯咪唑,因为肝毒性更小。
2、碘剂
是合并甲亢的患者术前药物准备的一部分。碘剂的作用是抑制蛋白水解酶,减少甲状腺球蛋白的分解,从而抑制甲状腺素的释放,并能使腺体缩小、变硬,减少充血,有利于手术。常用碘剂为复方碘化钾溶液。
3、左甲状腺素治疗
是甲状腺功能的替代治疗。术后根据患者的甲状腺激素水平可能会需要服用左甲状腺素片,需要定期复查激素水平以确定用量或是否可以停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胸内甲状腺肿的主要方式,目的在于通过手术将肿物摘除,解除压迫症状,排除可能的恶变风险。
1、外科手术
外科医生会根据甲状腺肿物的位置和体积选择手术切口和手术方式。Ⅰ型胸内甲状腺肿,肿瘤位置较高,体积不大时,可经颈部领状切口摘除,此种方法简单,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或根据病情选择颈-胸联合手术。胸内甲状腺肿较大、部位较深,则需开胸手术。一般是胸骨正中切口,或胸骨上部正中切口。胸内甲状腺癌多需行胸骨正中劈开切口。偶尔胸内甲状腺肿呈多个肿瘤,结节性甲状腺肿多表现为此种类型,有时外科需行联合颈部和胸骨正中两个切口来完成全部胸内甲状腺肿摘除。一般来说,需要劈开胸骨摘除胸内甲状腺肿者仅限于3种情况:胸骨后甲状腺未分化癌;胸骨后甲状腺肿巨大不能从颈部切口摘出;复发性胸骨后甲状腺肿再次手术时。
2、内镜手术
出于暴露部位“无瘢痕”的需求,对于Ⅰ型胸内甲状腺肿的患者可进行内镜下胸内甲状腺肿切除。
中医治疗
甲状腺肿在中医学中属于“瘿病”的范畴,在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主要采用辨证治疗、随症加减等方法。
辨证治疗
1、气郁痰阻证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质软不痛,颈部觉胀,胸闷,喜太息,或兼胸胁窜痛,病情常随情志波动;苔薄白,脉弦。
治法:理气舒郁,化痰消瘿。
代表方:四海舒郁丸加减。
2、痰结血瘀证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按之较硬或有结节,肿块经久未消,胸闷,纳差;舌质暗或紫,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痰消瘿。
代表方:海藻玉壶汤加减。
3、肝火旺盛证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轻度或中度肿大,一般柔软光滑,烦热,容易出汗,性情急躁易怒,眼球突出,手指颤抖,面部烘热,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消瘿散结。
代表方: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
4、心肝阴虚证
临床表现:颈前喉结两旁结块或大或小,质软,病起较缓,心悸不宁,心烦少寐,易出汗,手指颤动,眼干,目眩,倦怠乏力;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舌体颤动,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心柔肝。
代表方: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
以上均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甲状腺癌选择全切还是半切需根据肿瘤特征、患者情况及治疗目标综合判断,没有绝对优劣。若肿瘤较小、局限在甲状腺内、无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且患者年轻或有生育需求,半切可能是合理选择。半切能保留部分甲状腺功能,减少术后需终身服药的概率,但需定期监测甲状腺功能及肿瘤复发迹象。若肿瘤较大、侵犯周围组织、存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或为低分化、未分化癌等高复发风险类型,全切更有利于彻底清除病灶,降低复发风险,但术后需终身服用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并可能面临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促甲状腺激素10mIU/L已超出正常范围,通常比较严重,需结合甲状腺功能全面评估病情。促甲状腺激素正常范围因检测方法、人群及医疗机构略有差异,一般成人正常值为0.3-5.0mIU/L,孕早期0.3-4.5mIU/L,孕晚期0.5-5.3mIU/L。当促甲状腺激素达10mIU/L时,提示甲状腺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常见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此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机体通过反馈机制刺激垂体分泌更多促甲状腺激素,患者可能出现畏寒、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等症状
胸部CT可用于观察胸廓、肺部、纵膈等部位的病变,一般常用的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