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积性皮炎主要与微血管病变和慢性炎症有关。静脉压增高、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微血管病变可使下肢血液回流不畅,血液淤滞于下肢远端,局部压力持续增高,同时静脉高压造成血液纤溶活性异常,还会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炎症、组织坏死。
基本病因
1、遗传性静脉壁结构缺陷、先天性瓣膜发育不全、深静脉功能不全、全静脉病、先天性动静脉瘘(吻合)、对内分泌激素敏感,以及溶酶体作用于管壁多糖等遗传因素引起静脉壁软弱和瓣膜闭锁不全,加上浅静脉位于皮下,缺乏有力支持,当静脉压升高时引起静脉血倒流,形成原发性静脉曲张。
2、老年人静脉壁变性,瓣膜损伤、增厚及退化,导致静脉功能不全,下肢血流动力学改变,静脉淤血,血液含氧量和营养成分减少,发生静脉微血管病变。
3、外伤愈合后浅静脉壁和瓣膜功能受损,静脉易于曲张,静脉淤血日久产生微血管病变。
4、妊娠时增大的子宫压迫髂静脉,以及血容量增多,胎盘有动静脉瘘样作用,使髂静脉压增高;同时妊娠可使静脉壁松弛,下肢血流动力学改变,静脉淤血,血液含氧量和营养成分减少,发生静脉微血管病变及内皮细胞损伤。
5、深静脉受阻,如股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使得瓣膜遭破坏,再通后瓣膜变形、无功能或无瓣膜,浅静脉代偿性扩张,静脉淤血,继而产生静脉微血管病变,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内成分渗入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6、长期负重或久立时,流体静力学作用使下肢静脉压升高,加上运动减少亦影响静脉回流,静脉长期淤血继而发生微血管病变。
7、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深静脉血栓形成,瓣膜遭破坏,下肢血流动力学改变,静脉淤血并产生微血管病变、内皮细胞损伤。
危险因素
先天因素、年老、外伤、妊娠等各种可以导致静脉曲张、瓣膜功能不全以及静脉压力增高的因素,都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诱发因素
搔抓、洗烫、外伤、继发感染、接触某些物质或药物后所致的刺激或过敏等可诱发湿疹样改变。
虫咬皮炎在症状轻微且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一般是能自愈的。当人体被蚊虫叮咬后,局部皮肤可能会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这是机体对蚊虫毒素的一种免疫反应。在症状轻微时,皮肤的红肿和瘙痒范围通常较小,且不会伴有明显的疼痛或全身症状。此时,如果避免搔抓患处,保持皮肤清洁,多数情况下虫咬皮炎的症状会逐渐减轻并最终自愈。如果虫咬皮炎的症状较为严重,如红肿范围广泛、瘙痒剧烈,或者伴有疼痛、水疱、脓疱等继发感染症状,则自愈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脂溢性皮炎的病程发展通常可分为爆发期、复发期、维稳期和稳定期四个阶段,各阶段症状表现及严重程度存在差异。爆发期是症状最剧烈的阶段,皮损处可见明显结痂、鳞屑甚至渗出脓液,皮肤红肿、瘙痒剧烈,可能伴随疼痛或灼热感,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复发期症状相对减轻,但易反复出现,表现为局部轻微泛红、逆光疹或少量皮屑,常因环境刺激、饮食不当或作息紊乱诱发。维稳期症状持续存在但未进一步恶化,皮损处仍有鳞屑、泛红和瘙痒,程度介于爆发期与稳定期之间,需密切观察以防止病情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