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头皮下可见血肿,当血肿较大时,可引起贫血及休克。
典型症状
1、皮下血肿血肿位于表层头皮与帽状腱膜之间,此层内的血肿比较局限,无波动,周边较中心区为硬,易误认为凹陷骨折,必要时可拍X线平片进行鉴别。
2、帽状腱膜下血肿血肿较大,位于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甚至可延及全头,不受颅缝限制,触之较软,有明显波动。婴幼儿巨大帽状腱膜下血肿可引起贫血甚至休克。
3、骨膜下血肿多见于钝性损伤时头颅发生明显变形之后,血肿也较大,但不超越颅缝,张力较高,可有波动,易合并颅骨骨折。
并发症
1、头皮感染急性头皮感染多为伤后初期处理不当所致,常发生于皮下组织,局部有红、肿、热、痛,耳前、耳后或枕下淋巴结有肿大及压痛,由于头皮有纤维隔与帽状腱膜相连,故炎症区张力较高,患者常疼痛难忍,并伴全身畏寒、发热等中毒症状,严重时感染可通过导血管侵入颅骨或颅内。治疗原则是早期可给予抗菌药物及局部热敷,后期形成脓肿时,则应施行切开引流,持续全身抗感染治疗1~2周。
2、帽状腱膜下脓肿帽状腱膜下组织疏松,化脓性感染容易扩散,但常限定在帽状腱膜的附着缘。脓肿源于伤后头皮血肿感染或颅骨骨髓炎,在小儿偶尔可因头皮输液或穿刺引起。帽状腱膜下脓肿患者常表现头皮肿胀、疼痛、眼睑水肿,严重时可伴发全身性中毒反应。帽状腱膜下脓肿的治疗,除抗菌药物的应用外,均应及时切开引流。
3、骨髓炎颅盖部位的急性骨髓炎,多表现为头皮水肿、疼痛、局部触痛,感染向颅骨外板骨膜下扩散时,可出现波特水肿包块。颅骨骨髓炎早期容易忽略,X线平片也只有在感染2~3周之后始能看到明显的脱钙和破坏征象。慢性颅骨骨髓炎则常表现为经久不愈的窦道,反复溃破流脓,有时可排出脱落的死骨碎片。此时X线平片较易显示虫蚀状密度不均的骨质破坏区,有时其间可见密度较高的片状死骨影像,为时过久的慢性颅骨骨髓炎,也可在破坏区周围出现骨质硬化和增生,通过X线平片可以确诊。颅骨骨髓炎的治疗,应在抗菌治疗的同时施行手术,切除已失去活力和没有血液供应的病骨。
新生儿头皮血肿这在临床上是比较多见的,头皮血肿一般出生后1~3周内可以自行吸收,超过一个月后自行吸收的几率就会越来越低。头皮血肿硬化后,有可能会影响颅骨的正常发育,最好的办法就是考虑手术切除,希望听取医生的建议,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