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运动和感觉障碍的临床表现,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恢复期的康复治疗为主。病情较轻者,尽快接受治疗以恢复肢体和感觉功能;病情较重者,避免截瘫风险。
对症治疗
1、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氧供,如果呼吸肌麻痹,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
2、保持良好的心肺功能和血压稳定,一般不用降压药,容易引起血压下降,从而减少脊髓灌流,加重脊髓缺血。
3、保持血容量稳定和水电解质平衡,是维持心排出量和脊髓灌注的基础。
4、注意饮食营养,尽量经口或胃导管喂养,避免大量输入葡萄糖。
5、积极预防上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防止褥疮发生。急性期治疗
尽早接受治疗对疾病的恢复有好处。急性期的治疗可直接注射类固醇或应用尿激酶等。全身使用大剂量类固醇,结合高压氧较安全且能促进病情好转。磷酸地塞米松钠可减轻水肿、增加组织氧容量和稳定细胞代谢,常用于脊髓损伤的治疗。同时使用尿激酶,可防止血栓形成和改善血流。但有导致动脉痉挛和血供进一步受阻的危险。
药物治疗
1、脱水药物
该类药物能够减轻脊髓水肿,避免因脊髓前动脉压迫造成的缺血情况。常用药物有甘露醇及甘油果糖等。
2、激素
在发病早期,选择使用激素治疗,能够减轻脊髓内的炎症反应,减轻水肿,避免因脊髓前动脉压迫造成的缺血情况。常用的激素有地塞米松、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激素治疗有一定的不良反应,需遵医嘱进行使用。
3、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
常用的有钙离子通道抑制剂,如尼莫地平、氟桂利嗪等。神经营养药如甲钴胺、胞磷胆碱、维生素B1、B12等。该类药物能恢复神经缺血后的症状。
4、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
如血栓通等药物可改善脊髓供血、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手术治疗
1、清除脊髓血管压迫
由于压迫(如外伤、肿瘤)而致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可考虑做手术清除压迫。
2、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
通过显微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可预防脊髓前动脉综合征的再次发生。对于已确诊脊髓血管畸形,但目前并无症状的患者,也可进行预防性手术。
中医治疗
1、中药
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丹参等活血化瘀药物来改善血液循环。
2、针灸治疗
予以针灸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可取病变感觉受损平面以下的督脉穴位、夹脊穴及肢体部位穴位,如合谷、后溪、伏兔、风市、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解溪、申脉、照海、太冲、八风等。
其他治疗
康复综合治疗:脊髓前动脉综合征患者可出现下肢的无力、瘫痪症状,因而在急性期过后,可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常用的训练项目包括站立训练、平衡训练、翻身训练、力量训练、腰部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保持训练、膀胱功能训练等。此外,还可采取超声疗法、电刺激疗法及高压氧疗法。
透明拉丝白带通常出现在排卵前,是女性排卵期的重要生理表现之一,但具体时间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在月经周期中,随着卵泡发育,雌激素水平逐渐升高,促使宫颈腺体分泌大量稀薄、透明、富有弹性的黏液,呈现拉丝状(可达10cm以上),这种变化通常发生在排卵前1-2天,为精子通过宫颈提供有利环境。排卵后,随着孕激素水平上升,宫颈黏液变黏稠、量减少,拉丝现象消失,白带逐渐恢复为乳白色或糊状。此外,部分女性可能在排卵当天仍有拉丝白带,而少数人因激素波动不明显,可能观察不到典型变化
脐动脉血流SD值的正常值与孕周相关,一般中孕期SD值不超过4.0,晚孕期逐渐下降,36-40周时SD值应≤3.0。SD值是脐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比值,反映胎盘血管阻力和胎儿供血情况。随着孕周增加,胎盘血管逐渐发育完善,阻力降低,SD值也随之下降:孕24周时平均值约3.5,上限不超过4.0;孕30周后应<3.5,36-40周时正常应≤3.0。若SD值升高,可能提示胎盘功能不良、脐带异常或胎儿缺氧,需结合胎心监护、胎动情况及其他超声指标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