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是多系统受累疾病,随诊治疗需要多项治疗协作完成,目前缺乏根本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症治疗
1、若男性患者出现睾酮下降时,可服庚酸睾酮或十一酸睾酮替代治疗。
2、每年查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若确诊为糖尿病可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本脲、吡格列酮等药控制血糖。
3、合并甲状腺功能低下会使部分患者肌无力加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服用左甲状腺素钠、干甲状腺片、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等药物,纠正甲状腺功能后,能部分恢复肌力。
一般治疗
伴有血糖异常的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宜清淡饮食,少食多餐;定期监测血糖。
药物治疗
1、缓解肌强直药
肌强直会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可服用拉莫三嗪、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缓解肌强直。
2、缓解肌痛药
肌痛可服用加巴喷丁或三环抗抑郁药;患者肌痛问题与肌强直有关者,应用美西律后,还可加用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缓解肌痛。
3、缓解肌无力药
可试用改善脂肪线粒体代谢药物以缓解肌肉无力的症状。
手术治疗
1、白内障
手术治疗
白内障影响视力可手术治疗。术前应用散瞳剂扩大瞳孔。患者将接受局部麻醉,还可能会被给予镇静剂,以帮助放松。在白内障手术中,混浊的晶状体会被移除,然后植入一个透明的人工晶状体。
(1)超声乳化吸出手术:超声乳化吸出手术是临床应用较广泛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老年性、并发性、先天性以及外伤性白内障等类型。医生使用超声乳化机通过长约3mm大小的切口粉碎白内障使其呈乳糜状,然后将乳糜状物质吸出,保留完整后囊,植入人工晶状体。
(2)囊外白内障摘除术:此方法临床应用较少,适用于有某些眼部并发症的患者。它需要比超声乳化手术更大的切口,通过这个较大的切口,外科医生使用手术工具摘除晶状体前囊和构成白内障的浑浊晶状体,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
2、心脏病
手术治疗
密切监测心脏传导阻滞情况,符合指征后应植入心脏起搏器。将一根或多根可弯曲的绝缘导线插入锁骨下方或附近的主静脉,并通过X射线图像引导至心脏,每根导线的一端固定在心脏的适当位置,而另一端则连接到脉搏发生器,心脏起搏器通常被植入锁骨下方的皮肤下。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对保持肌肉功能有一定的作用。
中医治疗
中医药在治疗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和经验,主要采用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两种方法,某些中药具有补益气血、疏通经脉、缓解疼痛等效果;针灸可以祛邪通络,濡养筋肉,改善肌肉强直、无力状态。
1、辨证治疗
(1)肺热津伤证
①症状:发病急,病起发热,或热后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可较快发生肌肉瘦削,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咳呛少痰,咽干不利,小便黄赤或热痛,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脉细数。
②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③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
(2)湿热浸淫证
①症状:起病较缓,逐渐出现肢体困重,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或两足痿弱为甚,兼见微肿,手足麻木,扪及微热,喜凉恶热,或有发热,胸脘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②治法:清热利湿,通利经脉。
③方药:二妙丸加减。
(3)脾胃虚弱证
①症状:起病缓慢,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神疲肢倦,肌肉萎缩,少气懒言,纳呆便溏,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②治法:补中益气,健脾升清。
③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4)肝肾亏损证
①症状: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或伴有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②治法:补益肝肾,滋阴清热。
③方药:虎潜丸加减。
(5)脉络瘀阻证
①症状:久病体虚,四肢痿弱,肌肉瘦削,手足麻木不仁,四肢青筋显露,可伴有肌肉活动时隐痛不适,舌痿不能伸缩,舌质暗淡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②治法:益气养营,活血行瘀。
③方药: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肌肉痿软无力的临床症状。上肢主穴为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外关、颈、胸夹脊;下肢主穴为髀关、伏兔、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腰夹脊。医生还会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相应的配穴。
以上均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针灸。
其他治疗
康复治疗:对于肌肉无力萎缩的患者,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保持适量康复训练,必要时采用支具辅助运动和矫形支具,例如可用脚踝矫形器改善足下垂;夹手板改善手功能。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毛周角化症通常无法自愈,但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或护理改善而减轻。毛周角化症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以毛囊口角化过度、形成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为特征,常见于上臂外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冬季症状加重,夏季缓解。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50%-7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细胞代谢异常,这种遗传倾向难以通过自身调节逆转。维生素A缺乏、内分泌紊乱、皮肤干燥及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能加重病情。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直接导致毛囊上皮角化异常,而干燥环境或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进一步刺激角质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