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仔细询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超声、肾盂造影等辅助检查结果可做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医生会注意与其他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 后尿道瓣膜
患儿自新生儿期即有尿少,每天尿量少于200ml。排尿困难、腹胀、腹部肿块。B超探及患侧或双侧肾盂、输尿管积水、膀胱扩张,为下尿道梗阻。CT扫描可见肾脏大而畸形,甚至呈多囊状。肾盂、输尿管扩张,膀胱充盈过度。
2、 新生儿多囊肾
患儿出生不久可见腹胀、尿少、代谢性酸中毒,临床症状且呈进行性加重。CT扫描显示双侧肾脏增大而畸形。肾实质无正常结构而见大小不等、密度不均的多囊影。肾盂、输尿管、膀胱形态正常。
3、 海绵肾
患儿可见贫血、肾功能减退。CT扫描显示肾脏形态增大,边缘呈浅分叶状,肾实质内有多个大小不均,密度不一的囊变区。肾盂、输尿管、膀胱形态正常。
根据梗阻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单侧发病和双侧发病,其中约2/3的病变在左侧,而双侧病变发生率为10%~40%。
肠梗阻是指肠道内容物因某种原因不能顺利通过肠道,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在病情不严重、肠道血运未受影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来恢复肠道的通畅性。保守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与药物治疗两大类。一、一般治疗1、补充电解质:肠梗阻患者由于呕吐、禁食等原因,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因此,需要及时补充丢失的电解质,如钠、钾、氯等,以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和正常的生理功能。这通常通过静脉输液来实现
肠梗阻恢复期,患者应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原则,逐步恢复正常饮食,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加速康复进程。在肠梗阻恢复初期,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此时应选择流质饮食,如米汤、稀藕粉、蔬菜汁等。这些食物易于消化,不会对肠道造成过大负担,同时能提供必要的水分和营养。随着肠道功能的逐渐恢复,患者可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鸡蛋羹、蒸南瓜等。这些食物质地柔软,含有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有助于补充营养,促进肠道修复。在肠梗阻恢复期,患者应避免食用高纤维、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影响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