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呈急性肾炎综合征的患者,肾功能急剧恶化,均应怀疑此病并及时进行各项检查。特殊的抗体检查和肾活检病理是确诊本病的关键。若病理证实为新月体肾炎,可以排除是由系统性疾病引起时,诊断即可成立。
诊断依据
1、新月体肾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1)新出现的新月体为闭塞肾小球囊腔50%以上的大新月体,不包括小型或部分型新月体。
(2)伴有大新月体的肾小球数超过或等于全部肾小球数的50%。
2、病因诊断
(1)其他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伴新月体形成: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IgA肾炎、膜性肾病、链球菌感染后肾炎的重症患者可伴有新月体形成,甚至表现为新月体肾炎,但这些疾病在光镜、电镜及免疫荧光有相应特征性表现。
(2)继发性新月体肾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血清学检查,如狼疮性肾炎患者多伴有多脏器损害,抗核抗体及dsDNA抗体阳性;紫癜性肾炎伴有皮肤紫癜;恶性肿瘤及某些药物引起的新月体肾炎应有相应临床表现和用药史。
(3)原发性新月体肾炎:排除以上两种情况后可以确诊为原发性新月体肾炎,然后作分型诊断。
鉴别诊断
1、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急骤进展
部分原发性小球疾病由于各种诱因,疾病急速进展,肾功能急剧恶化,临床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但病历上并无新月体形成,常需肾活检明确诊断。
2、继发性急进性肾炎
典型多系统受累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鉴别,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肾炎、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等引起的急进性肾炎。
3、血栓性微血管病
如溶血-尿毒症综合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这类疾病发热共同特点是既有急性肾衰竭又有血管内溶血的表现,肾活检呈特殊的血管病变。
4、急性肾小管坏死
常有引起本病的明确病因,如肾缺血(休克或脱水等)或使用肾毒性药物(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两性霉素B等)的病史。临床表现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如尿渗透压及尿比重降低、尿钠增高,蛋白尿及血尿相对较轻。
5、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明确的药物服用史及典型的全身过敏反应如发热、皮疹、关节痛等可以鉴别,常伴血、尿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鉴别困难者需行肾活检明确。
6、梗阻性肾病
突发的少尿或无尿,临床上无明显蛋白尿、血尿表现,影像学(如B型超声波、CT)或逆行尿路造影检查可帮助确立诊断。
基于免疫病理分类:
1、Ⅰ型
又称抗肾小球基底膜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沿肾小球基底膜呈线样沉积。
2、Ⅱ型
免疫复合物型,可见免疫复合物沿基底膜呈“颗粒状”沉积。
3、Ⅲ型
寡免疫复合物型,通常是系统性血管炎的肾脏表现,大部分患者血液循环中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阳性。
急性肾炎可以治好,至于什么时候可以好起来,要根据自身的病情来确定,急性肾炎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治好,当然具体的情况也需要具体的治疗,人类的体质不同,恢复的时间也不会一样,一般急性肾炎都是感染了链球菌所引起来的,平时要尽量的卧床休息,不要受凉,如果水肿情况消失后就可以多活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