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囊肿
肠系膜囊肿的诊断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结合相应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卵巢囊肿、胰腺囊肿、肾盂积水、腹膜后肿瘤等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卵巢囊肿

良性卵巢囊肿多见于青中年妇女,中期无症状。较大的囊肿可在中、下腹部触及,呈圆形或卵圆形、囊性感、边界清楚、活动度大。妇科检查时可发现囊性肿块可与子宫分开,与附件关系密切可资鉴别。此外,B超和腹腔镜可协助鉴别。

2、胰腺囊肿

多继发于急性或慢性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后,由胰腺内或胰腺周围的异常液体存留而成。多有胰腺炎病史,因此,详细追问病史不易和肠系膜囊肿混淆。腹部包块多位于中上腹偏左,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有囊样感觉,一般较固定。X线钡剂可显示胃、腹部超声及CT扫描可显示胰腺囊肿的诊断。

3、肾盂积水

输尿管或肾盂梗阻(如结石、肿瘤、狭窄、扭曲等)可致肾盂积水。临床表现为腹痛、腰痛、血尿等。体检时可发现腹部囊性肿块,性质柔软而有韧性,有轻压痛。B型超声检查、CT扫描等可显示腰腹部充满液体的囊性肿块。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患侧不显影,而健侧显影正常。逆行肾盂造影显示患侧输尿管向对侧移位、输尿管上端有梗阻。

4、腹膜后肿瘤

常表现为腹痛、腹块、恶心、呕吐,多为胀痛或隐痛,肿瘤内出血、坏死时,腹痛可加剧,伴有低热。腹块固定,大多为广基,不能推动,晚期可出现消瘦、乏力、贫血等肿瘤恶液质表现。B超、CT或腹膜后充气造影提示肿块位于腹膜后。

5、脾脏肿瘤与囊肿

原发性恶性脾肿瘤与脾转移癌的临床特征有脾大、质硬、表面不光滑和有增大的倾向。脾囊肿临床特点为左上腹部可触及囊样肿物、柔软平滑、有波动感、多无移动性。依据病史、体检、B超检查、CT或MRI扫描、腹腔镜检查可做出诊断。

6、肠套叠

小肠套叠的肿块多在脐周,较小,移动性较大;回盲部套叠的肿块常在右下腹,呈腊肠或香蕉状,质较硬,表面光滑,稍可移动,有或无压痛。腹痛发作时肿块变硬,间歇期较软,腹痛发作后,肿块可增大。腹痛剧烈时,腹部听诊可有增强的肠鸣音。腹部X线平片可发现肠梗阻的征象。钡剂灌肠可发现结肠环形或杯状充盈缺损,但对发现小肠病变无帮助。腹部B超检查可显示肠壁明显增厚,局部肿块的异常回声及典型的“套筒征”。腹部CT扫描可显示典型的“汽轮胎”或“靶形”征等。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结肠病变。

肠系膜囊肿的类型

鉴于肠系膜囊肿的发病原因、生长情况、病理性质及形态学改变复杂多样,因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形态学分类

(1)单发性囊肿。

(2)多发性囊肿。

(3)弥漫性囊肿。

2、按病理结构分类

(1)真性囊肿:如皮样囊肿、浆液性囊肿、表皮样囊肿、肠原性囊肿等。

(2)假性囊肿:如创伤性血肿、乳糜囊肿等。

3、按病理性质分类

(1)良性囊肿。

(2)恶性囊肿:包括囊性肉瘤及腺癌。

疾病相关 更多»
睑板腺囊肿复发怎么办

睑板腺囊肿也叫霰粒肿,是一种常见的眼病,尤其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它是由于睑板腺排出管道阻塞,分泌物潴留,刺激周围组织而形成的慢性肉芽肿。如果霰粒肿已经手术切除,但又复发了,可以考虑以下处理的方法:1.保守治疗:如果霰粒肿比较小,没有引起明显的不适,可以先观察,不做特殊处理。有些小的霰粒肿可能会自行吸收或破溃排出。也可以用热敷的方法,促进囊肿吸收。2.手术治疗:如果霰粒肿比较大,或者已经引起了眼部不适,如疼痛、红肿、异物感等,就需要手术切除了。手术的目的是切除囊肿,防止复发

孙川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胃病
慢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小儿胃炎
富贵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塞 脑中风
腹泻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