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应积极采取治疗,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具体处理措施应根据瘘的起始部位、大小、症状、有无并发症、解剖、患者年龄、以及有无实施有创性操作的其他指征而决定。而对于无症状患者是否需要治疗,目前仍存在争议。一般而言,无症状的小型瘘可无需治疗,遵医嘱做好定期监测即可。也有观点认为,早治疗有助于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药物治疗
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改善或预防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1、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减轻心肌耗氧量。常用药物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
2、钙通道阻滞药
钙通道阻滞药使心肌细胞内Ca2+量减少,明显降低心肌收缩性,降低心肌耗氧量。常用药物包括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等。
3、抗血小板药
无症状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进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减少相关并发症。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4、抗凝药
抗凝药能够防止血栓形成,应参与到手术封堵后的治疗中。常用药物包括肝素、华法林等。
5、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以降血压、改善心室重构。常用药物有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等。
6、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帮助肾脏排除多余的水分和盐分,从而减轻心脏的泵血负担,缓解心力衰竭。常用药物包括呋塞米等。
手术治疗
1、外科手术
(1)手术原则:在不影响正常心肌血供的前提下,消除瘘管旁路,并且矫正合并的心脏畸形。
(2)手术方式:目前常用的外科术式有瘘管结扎术、经心腔接口关闭术和冠状动脉切开修补术等。
(3)适应证:适用于解剖结构复杂,异常血管粗大的血管瘘。
2、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是一种出血量少、创伤较小的办法。手术时,医生经大血管放入封堵的材料或装置,将异常血管堵住。
(1)手术原则:在封堵器的位置稳定,且不影响正常心肌的血供的前提下封堵瘘口。
(2)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弹簧圈封堵、双伞封堵、覆膜支架封堵等。
(3)适应证:单瘘;无过度迂曲扩张的瘘管;瘘管有相对狭窄的封堵部位,且该部位近端远离正常的冠状动脉,远端有侧支分出;无合并其他需手术矫正的心脏畸形;无瘘管血栓;无重度肺动脉高压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并发症。
脐动脉血流SD值的正常值与孕周相关,一般中孕期SD值不超过4.0,晚孕期逐渐下降,36-40周时SD值应≤3.0。SD值是脐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比值,反映胎盘血管阻力和胎儿供血情况。随着孕周增加,胎盘血管逐渐发育完善,阻力降低,SD值也随之下降:孕24周时平均值约3.5,上限不超过4.0;孕30周后应<3.5,36-40周时正常应≤3.0。若SD值升高,可能提示胎盘功能不良、脐带异常或胎儿缺氧,需结合胎心监护、胎动情况及其他超声指标综合判断
颈动脉斑块厚度≥1.5mm或造成管腔狭窄>50%时需引起重视,属于较严重情况。判断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需综合考虑斑块厚度、性质和狭窄程度。通常斑块厚度≥1.5mm或管腔狭窄>50%提示风险增加,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更容易引发血栓。超声检查中,斑块厚度>3.0mm或狭窄≥70%属于高危,需积极干预。此外,若斑块进展迅速或伴随脑缺血症状,即使未达上述标准也应警惕。总结:颈动脉斑块≥1.5mm或狭窄>50%需加强管理,不稳定斑块或快速进展者更应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