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的临床诊断主要依赖于超声心电图和心脏核磁共振(CMR)等影像学检查。但目前,尚未就心室肌致密化不全的诊断标准和最佳诊断方法达成共识。缺乏统一的诊断标准可能会导致过度诊断,需警惕。
鉴别诊断
1、扩张型心肌病
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超声心动图提示为左心室明显扩大,室壁运动减弱并变薄,为均匀变薄,心内膜发育正常。但心室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心内膜发育不完善,内含粗大肌小梁及深陷的隐窝,其心肌明显分为2层,且厚薄不均。
2、缺血性心肌病
多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弥漫性纤维化,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A可见冠状动脉存在病变。心梗患者心脏超声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偶见室壁瘤存在。心室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CTA多正常。结合其他检查可鉴别。
3、肥厚性心肌病
多以左和(或)右心室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左室充盈受阻和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心脏超声可见肌小梁变粗,但心内膜无深陷的隐窝,还可见SAM征等。而心室肌致密化不全患者可见心肌分为2层,内层肥厚层与外层变薄层,内层含深陷隐窝。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
梨状肌综合征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具体取决于病因和个体情况,多数患者以单侧发病为主,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双侧同时受累。梨状肌综合征主要由梨状肌充血、水肿、痉挛或肥厚等病变,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由于梨状肌位于臀部两侧,单侧梨状肌因外伤(如跌倒时臀部着地)、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跷二郎腿)或过度使用(如跑步、跳跃)导致损伤时,通常仅引发单侧症状(如臀部疼痛、下肢放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