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肌病
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主要目标是减轻心衰症状,治疗方法包括合理运动、饮食等生活方式干预及降糖、降压、降脂等药物治疗。

一般治疗

1、患者应改善生活方式,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的发生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患者应合理膳食、戒烟酒、控制体重,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2、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控制血糖的方案,合理控制血糖。

药物治疗

1、口服降糖药临床常用的降糖口服药有双胍类、磺酰脲类、胰岛素增敏剂等。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能够通过调节糖脂能量代谢来增加一氧化氮(NO)的合成量,减少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的生成,继而改善线粒体的功能,减轻心肌纤维化。

2、注射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似物(GLP-1)GLP-1通过激活GLP受体提高心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而改善外周组织对机体葡萄糖的摄取率,而且还可促进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助于抑制心肌细胞凋亡,达到治疗糖尿病心肌病的目的。

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抑制剂螺内酯为一种醛固酮拮抗剂,在糖尿病小鼠模型中能够通过提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抗氧化活性,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发挥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4、β受体拮抗剂如美托洛尔,即可降低心肌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率,又可增加氧化应激反应因子SOD1、SOD2的表达水平,抑制氧化应激产物产生,可用于糖尿病心肌病的治疗。

5、钙离子通道拮抗剂该类药物能够改善糖尿病心肌病的患者的心肌损害。例如维拉帕米,其能够调节细胞内外钙离子平衡,长期服用可有效改善心肌肥厚或心肌纤维化。

6、他汀类药物属于调脂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他汀类药物能够改善机体的内皮细胞功能以及心脏的舒张功能,有助于防止糖尿病性心肌病。但是,长期临床实践发现,他汀类药物在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同时,能够导致机体血糖水平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故临床在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糖变化。

7、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具有降压作用,可以抑制心室重构、抑制心肌纤维化,改善心功能,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常见不良反应头晕、头痛、心悸等,如有发生,应及时咨询医生。

手术治疗

一般无须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有研究显示合理的体育运动可改善心功能,因此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体育锻炼。

疾病相关 更多»
糖尿病能吃芋头吗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吃芋头,但须严格把控食用量,因芋头含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易致血糖波动,对病情控制不利。芋头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根茎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芋头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减缓食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速度,进而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同时,芋头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整体健康。不过,糖尿病患者在享用芋头时,必须注意控制食用量。芋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过量食用,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糖尿病2型是什么意思

糖尿病2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需通过综合管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糖尿病2型的病因颇为复杂,既涉及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得某些个体对糖尿病具有更高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如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严重不足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2型发病的两大核心机制。在疾病早期,糖尿病2型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

恐艾症和艾滋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二者的区别分别有病理机制、症状、检测指标等,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自身可能出现的情况。1、病理机制:恐艾症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个体对艾滋病的认知偏差,患者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可能会将正常现象误解为艾滋病的症状,从而产生过度担忧和恐慌的情绪。艾滋病则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攻击CD4+T细胞,导致免疫调节障碍和全面的免疫功能受损

刘赟 副主任医师
白血病吃什么好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可以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支持治疗和恢复。同时,药物使用也需谨慎,可以遵医嘱服用抗生素以及补血药物。一、食物方面1.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类、瘦肉、豆制品等,有助于修复组织和增强免疫力。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优质蛋白可提高机体抵抗力。2.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胡萝卜)和水果(橙子、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等抗氧化物质。抗氧化物质可中和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增强免疫功能

李燕郴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富贵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塞 脑中风
急症
食物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铅中毒 汞中毒 农药中毒 甲醇中毒
心包病
缩窄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 结核性心包炎 慢性心包炎 急性感染性心包炎 尿毒症性心包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