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一般根据患者有器质性心脏病等病史,出现胸闷、气促、心悸、头晕、晕厥等症状,并结合血常规、血生化、心肌损伤标志物和脑钠肽检测、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电生理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1、左心房肥大
不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与左心房肥大心电图表现相似,可通过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确定有无左心房肥大,将两者区分开来。
2、心房内并行心律
局限性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的P'波形态较小,有时P'波表现为f波或F波与窦性P波不同,P'波后无下传的QRS波群,P'-P'间距有较大差异,无房性融合波,而心房内并行心律的P'波与窦性P波相似或高尖,P'波后有下传的QRS波群,P'-P'间距固定相等或成倍数,有房性融合波。
1、心房内传导阻滞可分为完全性房内阻滞和不完全性房内阻滞:
(1)完全性房内阻滞
也称为心房分离,窦房结冲动仅传到一侧心房而另一侧则由心房异位起搏点控制,形成与窦性P波并列的另一组异位心房波,频率慢而不能下传激动心室,多见于病危和临终前。
①弥漫性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主要见于高钾血症,高钾时心房肌兴奋性受到抑制,窦性激动沿结间束下传心室,引起窦室传导节律。表现为窦性停搏。
②局限性完全性心房内传导阻滞:由于心房肌的局部区域受异位起搏点的控制,这一区域周围存在着双相阻滞圈,心房的其他激动不能进入该圈,圈内
左心房从42mm恢复到37mm通常是好事,说明心脏结构改善,但需结合具体病因、恢复过程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左心房内径正常值一般男性≤40mm、女性≤35mm,42mm提示轻度扩大,可能由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或心肌病等引起。恢复到37mm表明心脏负荷减轻或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例如血压控制达标、瓣膜病变修复、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左心房压力下降,或心肌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但需注意以下情况:若恢复过程中伴随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需警惕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如瓣膜狭窄加重、心律失常复发或心肌缺血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是指心脏电信号在传导过程中,右束支这一传导路径发生完全性的阻滞,导致右心室的电信号传导延迟或中断,但左心室仍能正常接受并传导电信号,从而在心电图上表现出特定的波形改变。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会发现心电图上出现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相对应的波形特征。这种阻滞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以及肺心病等。此外,部分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但通常无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