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心房内传导阻滞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房间传导,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房功能。治疗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并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必要时酌情行双方起搏等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易化持续性房颤的电复律,且可降低复律后P波宽度,其可能机制为抑制心肌纤维化,预防心房重构。常用药物如卡托普利等。
2、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可缩短快速心房起搏时的心房有效不应期,降低P波离散度,从而预防房颤复发。常用药物如氯沙坦等。
3、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
预防血栓和栓塞可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药,首选药物为华法令和阿司匹林。
手术治疗
1、双房起搏
用于治疗伴有房间传导阻滞的药物难治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等。手术能够改善房间传导阻滞,缩短房间传导时间,保证心房电机械活动再同步;预防房性早搏诱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缩小P波离散度;可使左心房电机械活动再同步,消除左心房电机械活动延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单腔起搏器或房室双腔DDD起搏器。
2、导管射频消融术
通过彻底阻滞房间传导打断房间折返来阻断房性心律失常,但同时造成左房静止又影响心房功能,而且使血栓和栓塞发病率增高,其疗效仍在研究中。
左心房从42mm恢复到37mm通常是好事,说明心脏结构改善,但需结合具体病因、恢复过程及伴随症状综合判断。左心房内径正常值一般男性≤40mm、女性≤35mm,42mm提示轻度扩大,可能由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或心肌病等引起。恢复到37mm表明心脏负荷减轻或原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例如血压控制达标、瓣膜病变修复、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左心房压力下降,或心肌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但需注意以下情况:若恢复过程中伴随新发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需警惕是否存在其他并发症,如瓣膜狭窄加重、心律失常复发或心肌缺血
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是指心脏电信号在传导过程中,右束支这一传导路径发生完全性的阻滞,导致右心室的电信号传导延迟或中断,但左心室仍能正常接受并传导电信号,从而在心电图上表现出特定的波形改变。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患者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会发现心电图上出现与完全性右束支阻滞相对应的波形特征。这种阻滞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以及肺心病等。此外,部分健康人群也可能出现完全性右束支阻滞,但通常无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