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治疗心房扑动与心房颤动,首先需要明确可能的病因,去除相关因素。之后根据患者情况使用药物来控制心室率、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抗凝等。若药物治疗无效,还可考虑电复律和导管消融治疗。
药物治疗
1、控制心室率
常用美托洛尔、艾司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䓬等钙通道阻滞剂,地高辛、毛花苷丙等洋地黄制剂以及胺碘酮、决奈达隆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来减慢心室率。可单用或者联合应用,但应注意这些药物的禁忌证。
2、药物复律(节律控制)
(1)转复心房扑动并预防复发
药物包括ⅠA、ⅠC和Ⅲ类(伊布利特、多非利特和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药。
①伊布利特用于新发心房扑动复律治疗,禁用于严重器质性心脏病、QT间期延长和窦房结功能障碍者;多非利特亦可选用。
②应用ⅠA和ⅠC类药物复律前应先控制心室率,避免因心房扑动频率减慢后房室传导加快而导致心室率增加。但合并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房扑动患者,应用ⅠA与ⅠC类药物容易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故应选用胺碘酮。
③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可选用胺碘酮、多非利特或索他洛尔等药物。
(2)转复心房颤动并预防复发
ⅠA(奎尼丁、普鲁卡因胺)、ⅠC(普罗帕酮)或Ⅲ类(胺碘酮、伊布利特)等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能转复心房颤动,成功率60%左右。
①奎尼丁可诱发致命性室性心动过速,增加死亡率,目前已很少应用。
②ⅠC类亦可致室性心律失常,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不宜应用。
③胺碘酮致心律失常发生率最低,是目前常用的维持窦性心律药物,特别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
④其他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还有多非利特、普罗帕酮、索他洛尔、决奈达隆等,但临床疗效均不及胺碘酮。
3、抗凝治疗
(1)适应证
①持续性心房扑动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明显增高,应给予抗凝治疗。
②心房颤动合并心脏瓣膜病(中重度二尖瓣狹窄或机械瓣置换术后),为栓塞的重要危险因素,具有明确抗凝适应证。
(2)药物选择
①常用华法林。紧急复律治疗可选用静注肝素或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抗凝。
②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如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等目前主要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NOACs的特点是不需常规凝血指标监测,较少受食物或药物的影响,安全性较好。
手术治疗
1、射频消融术
射频消融术是将电极导管经静脉或动脉送入心腔特定部位,释放射频电流导致引起心脏病变的心内膜及心内膜下心肌凝固性坏死,达到阻断快速性心律失常异常传导途径和起源点的介入性技术。
(1)对于症状明显或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房扑动,应选用导管消融治疗。
(2)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可以作为一线治疗;病史较短、药物治疗无效且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症状性持续性心房颤动以及存在心衰和(或)LVEF减少的症状性房额病人,亦可行导管消融治疗。
2、外科迷宫手术
外科迷宫手术也可用于心房颤动患者维持窦性心律,且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3、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预防脑卒中和体循环栓塞事件的策略之一。对于血栓栓塞风险较高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且不适合长期抗凝治疗或长期规范抗凝治疗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可考虑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
中医治疗
临床上使用中成药制剂稳心颗粒或参松养心胶囊,对维持窦性心律亦有一定效果。
其他治疗
1、电复律
药物复律无效时,可改用电复律。如患者发作开始时已呈现急性心力衰竭或血压下降明显,宜紧急施行电复律。复律治疗成功与否与心律失常持续时间的长短、左心房大小、年龄等有关。
2、食管调搏
食管调搏也是转复心房扑动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服用大量洋地黄制剂患者。
安坦片又叫盐酸苯海索片。盐酸苯海索片具有治疗帕金森病、帕金森综合征的功效,也可用于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疾患。盐酸苯海索片是一种中枢抗胆碱抗帕金森病药物,能够选择性阻断纹状体的胆碱能神经通路。这一作用有助于恢复患者脑内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平衡。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脑部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导致多巴胺分泌减少,从而出现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等症状。通过纠正这种神经递质失衡,盐酸苯海索片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震颤、肌强直等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大豆卵磷脂作为一种从大豆中提取的磷脂类物质,具有多种健康益处,尤其在增强活力与改善血脂方面表现突出。1.增强活力:大豆卵磷脂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这些成分对于提高人体的代谢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它们能够促进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通透性,增强细胞间的信息传递,从而提高身体的整体活力。适量摄入大豆卵磷脂,可以帮助人们保持精力充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2.改善血脂:大豆卵磷脂在改善血脂方面同样具有显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