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敏感性高血压的的病因主要为高盐摄入,与肾的钠代谢障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内分泌机制、基因因素等有关。盐敏感性高血压家族遗传史、饮食方式、性别等均可能导致本病发生风险增加。
基本病因
1、肾的钠代谢障碍
肾的水钠代谢是盐敏感性高血压发生的主要机制,盐中的氯化钠是主要的“环境因素”。盐负荷后细胞内钠含量增加,体内水钠潴留,尿排钠反应延迟,钠泵(Na+-K+-ATP酶)活性降低,细胞膜钠-锂(Na+-Li+)反转录速率增速,Na+-Ca2+交换增加,尿钾和尿钙排泄量增加。反之,保持细胞中钾、钙的含量有利于促进钠的排泄,阻止盐介导下的血压水平的升高。
2、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RAAS)
RAAS调节水、钠的代谢,主要通过醛固酮。醛固酮主要作用于远端肾小管,促进钠的吸收及钾的排出,血浆醛固酮水平与尿钠水平呈负相关。循环血管紧张素原浓度(AGT)与醛固酮及血压水平呈正相关,AGT是肾素抑制条件下的RAAS激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醛固酮水平相比,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更具有可重复性,AGT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盐敏感高血压中的作用。
3、交感神经系统激活
盐与交感神经活性有密切关系,盐的摄入可通过多种途径引起交感神经活性改变,而交感神经活性又对钠的排泄有显著影响。慢性高盐饮食可以产生中枢交感神经抑制机制的紊乱,然后增强外周交感神经张力。反之,通过影响肾血流动力学、肾小管钠和水潴留可能会产生盐敏感性高血压,可见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可导致血压上升。
4、内分泌机制
盐敏感性高血压本身属于代谢性高血压的范畴,多同时伴随有胰岛素抵抗表现。除胰岛素外,盐敏感性高血压在男女性的生殖激素方面也相互影响。生殖激素对血管舒张功能有影响,可以限制年轻妇女高血压的发病水平。雄激素对盐敏感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伤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进一步提高盐敏感性高血压的血压水平。
5、炎症反应、氧化应激
盐敏感者高盐摄入后,单核巨噬系统出现不适应性反应,进而导致血压稳态失衡。高盐激活下丘脑室旁核的核转录因子可导致血压升高。
6、内皮功能损害
血管内皮细胞通过产生大量强效血管活性物质,包括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和收缩因子内皮素,对血管功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与盐敏感高血压的发生密切关联。
7、基因因素
与盐敏感性有关的单基因高血压包括上皮钠通道基因(ENaC)活化突变引发的Liddle综合征和编码11β-羟固醇脱氢酶α(转化皮质醇为可的松)非活化突变引发的拟盐皮质醇增多综合征。
8、饮食因素
血钾及维生素D可通过RAAS对盐敏感性高血压起到有益的作用。钾离子的摄入可以降低正常人及高血压人群的血压及血清肾素活性,然而低浓度血钾对血清肾素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
危险因素
1、盐敏感性高血压家族遗传史
亲属中有患盐敏感性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本病的可能性更大。
2、饮食方式
饮食中摄入盐过多、摄入钾等电解质及维生素不平衡,可能会增加本病发生危险。
3、性别
女性群体发生盐敏感性高血压的风险系数高于男性群体。
高血压患者可以适量食用低脂、低盐、高蛋白的荤菜,如鱼类、去皮禽肉、瘦牛肉及部分海鲜,但需严格控制摄入量并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1.鱼类:这是高血压患者的理想选择,尤其是三文鱼、沙丁鱼等深海鱼类,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血液黏度、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建议每周食用2-3次,每次100-150克,采用清蒸或煮制方式,避免油炸。2.去皮禽肉:如鸡胸肉、火鸡肉,脂肪含量低且富含优质蛋白,每次摄入量以不超过150克为宜,可搭配蔬菜炒制或炖煮
正常血压值的标准范围是收缩压90-139mmHg且舒张压60-89mmHg,需在静息状态下多次测量确认。血压标准根据年龄、性别等因素略有差异,但通用标准以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区间为核心: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舒张压低于60mmHg可能为低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则可能诊断为高血压。测量血压时需注意在安静环境中休息5-10分钟,保持坐姿,上肢与心脏同高,且需非同日多次测量以排除偶然性。此外,正常血压还需结合脉压综合判断,脉压异常可能提示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