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ABO溶血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原则以预防为主。新生儿ABO溶血病大多不需特殊治疗,如果黄疸和贫血较严重,可行换血治疗和光疗。

对症治疗

换血疗法:换血疗法仍为治疗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和改善神经毒性的主要方法。换血疗法可置换出新生儿体内的高浓度胆红素、致敏的红细胞及来自母体的抗体。ABO溶血病用O型或患儿同型血液,且尽量使用肝素抗凝的新鲜血。所有血制品必须与婴儿红细胞及母亲血浆做交叉配型。换血后继之光疗,在换血前或换血期间可给予白蛋白,结合间接胆红素,减少游离胆红素。胎儿水肿综合征常出现致命性贫血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此时不宜行换血疗法,应少量输注浓缩红细胞,控制心衰,纠正酸中毒,改善通气等。

一般治疗

1、对患儿头部、手部、背部皮肤进行抚触,增加患儿安全感和舒适感,抚触可以增加新生儿免疫力和应激力,有利于新生儿生长发育,促进消化功能,减少哭闹,稳定情绪,改善睡眠。

2、新生儿未形成规律的饮食习惯,多数情况下实行按需喂奶,每次以患儿自觉饱感为宜。

药物治疗

1、人血丙种球蛋白

该药物的作用是能减轻溶血,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病

2、人血白蛋白

有助于缓解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或低蛋白血症,减轻黄疸、水肿等症状。

3、苯巴比妥

可以促进体内胆红素的代谢,减轻黄疸的程度。

手术治疗

新生儿ABO溶血病一般无须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

光疗:

1、光疗指征

患儿总胆红素在205-225μmol/L以上者;生后36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者;胎儿产前已证实为Rh溶血病,产后一旦出现黄疸者;换血疗法前后应行光疗,以避免或减少换血疗法后血清胆红素水平“反弹”。

2、操作方法

取波长420-470nm的蓝光光源,以160-320w的光度光照裸体新生儿,可使体内的间接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排出体外,持续1-3天,或间歇光照,直至胆红素降至205μmol/L以下。光疗期间应每6小时测定一次胆红素水平,以判断其疗效。

3、注意事项

光疗时应注意保护新生儿眼睛,且照射周身。此外,光疗并不能纠正贫血,可同时输注适量红细胞。光疗的常见并发症为腹泻、发热和皮疹。一旦出现青铜综合征则应停止光疗。

疾病相关 更多»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吗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

李晖 主任医师
艾滋病核酸检测窗口期是多久

艾滋病核酸检测的窗口期通常为7-14天,即感染后7天左右部分人可检出病毒核酸,14天内绝大多数感染者能被准确检测到。相比抗体检测,核酸检测能更早发现感染。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先在局部淋巴结大量复制,随后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核酸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病毒RNA来判断感染,其窗口期较短是因为病毒复制速度快,通常在感染后1周左右血液中病毒载量即可达到检测下限。但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部分人病毒复制延迟,因此医学上通常以14天作为保守窗口期上限,确保检测准确性

李晖 主任医师
糖尿病微创手术是真的吗

糖尿病微创手术在特定情况下是真实存在的,但目前主要适用于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非所有糖尿病都适用。糖尿病微创手术多指代谢手术,其原理是通过改变消化道结构,调节激素分泌和血糖代谢。临床研究表明,部分病程较短、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术后可能实现血糖长期缓解,但手术有严格适应证:BMI≥32.5且合并糖尿病,或BMI≥27.5但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等。1型糖尿病、晚期2型糖尿病或存在严重并发症者不适合

邓春颖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胎儿疾病
血友病 白化病 马凡氏综合症 猫叫综合征 半乳糖血症 唐氏综合征
母婴传播疾病
艾滋病 梅毒 乙肝 水痘 风疹 弓形体病
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铅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