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周细胞瘤
血管周细胞瘤的诊断

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诊断,病理学诊断是确诊血管周细胞瘤的金标准。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脑膜瘤、淋巴瘤等疾病。

诊断依据

1、病史

有病变部位触及肿块、疼痛史,中枢神经系统血管周细胞瘤可能出现头痛、呕吐、肢体麻木等病史。

2、症状

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及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如头痛、癫痫,以及肢体麻木和无力;腰痛、血尿;肢体疼痛、无力;便秘;鼻塞、反复鼻出血、疼痛、视力下降等。

3、体征

四肢软组织可见肿块、皮损等,触之质韧、界限清,以及有压痛和脑膜刺激征阳性。

4、辅助检查

肿瘤标志物升高。影像学检查提示血管周细胞瘤。

5、病理学诊断

是确诊血管周细胞瘤的金标准。

鉴别诊断

1、脑膜瘤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多呈分叶状或类圆形;而脑膜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形态规则。脑膜瘤的MRI表现多呈等T1、等T2信号,与硬膜广基底相连,坏死、囊变少见,多钙化,瘤内无血管流空信号,多数具有“脑膜尾征”。通过病理检查可以确诊和鉴别。

2、淋巴瘤

生长于颅骨和/或硬脑膜的淋巴瘤,可跨颅骨生长,但颅骨形态多正常。MRI信号多较均匀,强化明显,弥散加权成像呈高信号,弥散系数图呈低信号。

3、神经鞘瘤

多发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常见其内囊变和坏死灶,无明显分叶,MRI信号多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肿瘤内多无流空血管影,好发于颅神经走行区域。

4、脊膜瘤

以胸段椎管腹侧多见,信号偏低,“硬脊膜尾征”多见,一般不沿椎间孔生长。

血管周细胞瘤的类型

基于组织病理检查,2016WHO中枢神经系统分类将其分为两类3级。

1、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型,WHOⅠ级,有更多的胶原纤维,而细胞成分较少。

2、血管周细胞瘤型,分为WHOⅡ级和Ⅲ级。Ⅱ级对应无特殊描述的血管周细胞瘤,具有较多的细胞成分和较少的胶原纤维;Ⅲ级对应的是间变型HPC,具有中到重度核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出现坏死等。

疾病相关 更多»
黄斑瘤什么意思

黄斑瘤,这一术语涵盖了眼部和皮肤两种不同类型的瘤样病变。眼部黄斑瘤影响视网膜黄斑区,可能威胁视力;皮肤黄斑瘤则是皮肤表面的良性肿瘤,主要影响美观。眼部黄斑瘤,作为视网膜的一种病变,其成因复杂,可能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遗传因素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有关。患者常出现视力模糊、中央视觉丧失等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治疗眼部黄斑瘤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可能涉及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或手术等多种方法。皮肤黄斑瘤则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的黄色或橙色扁平肿块,由脂肪组织积聚而成

王帅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梗死
脑梗死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塞 大面积脑梗塞 脑腔隙性梗塞 脊髓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