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出血、缺血、血肿、震颤及杂音,不同部位的血管损伤会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同时可能伴随血肿压迫所致的肢体疼痛或肿胀。若不及时救治导致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坏死、休克甚至死亡。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动脉血栓、狭窄和闭塞,损伤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及心功能损害。
典型症状
1、出血
(1)出血量与受损血管的大小与类型有关。
(2)动静脉损伤出血的特点有所不同,动脉损伤所致出血呈搏动性或喷射性,静脉损伤所致出血为持续涌出暗红色血液。
2、缺血
(1)受损血管的远端肢体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
(2)缺血组织苍白、厥冷、青紫或发绀。
(3)疼痛。
(4)功能障碍:包括运动功能障碍,如乏力等;感觉功能障碍,如肢体麻木、触觉减弱或消失等。
3、血肿
血管损伤出血后,血液流入组织间隙易形成大小不等的血肿,血肿可逐渐增大。对于某些患者,血肿常为唯一的外在表现。血肿直径多为3~10cm,可伴有炎性反应如红、肿、热、痛。
伴随症状
1、血肿增大压迫周围神经和静脉时,可引起肢体疼痛或肿胀。
2、不同部位的血管损伤会出现相应器官的症状。肢体血管损伤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皮肤温度下降及乏力等肢体缺血表现,颈动脉损伤患者会由于脑缺血出现神志障碍,胸主动脉损伤患者会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病情发展
在血管受损后,大量的血液丢失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当出血量到达全身总血量的20%(约为1000ml)时,会发生失血性休克。主要表现为口渴、尿少、皮肤苍白、低血压、心率加快、意识模糊等。休克状态若不及时纠正,严重可危及生命。
并发症
1、慢性血管病变
约有5%~10%的血管损伤患者在发生急性损伤后,由于症状及体征不明显而未及时诊断处理,后期可发展成慢性血管病变,包括动脉血栓、狭窄和闭塞,损伤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1)动脉血栓:在血管壁受到损伤后,机体内的抗血栓和促血栓机制失衡,导致动脉血栓形成。多见于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肢体动脉等。可具有突发剧烈疼痛、器官缺血、发热等表现。
(2)动脉狭窄: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后,机体对于损伤的内皮会做出炎性-纤维增生性反应,随着脂质与结缔组织在血管壁沉积,导致血管管腔缩小。可根据不同部位的动脉狭窄,出现脑力与体力衰退、高血压、消化不良、肢体发凉或麻木等表现。
(3)动脉闭塞:当出现动脉狭窄后继发血栓形成、血管堵塞,就形成动脉闭塞。可具有肢体疼痛、寒冷、肌肤苍白、甚至肢体坏死等表现。
(4)损伤性动脉瘤:血管受损后,动脉扩张所形成的动脉瘤。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出现光滑的、与心脏搏动频率相同的肿块,压迫周围神经和静脉时可能出现肢体肿胀、疼痛、静脉怒张等表现。
(5)动静脉瘘:又称损伤性动静脉瘘,为外来致伤因素使动静脉同时损伤并相互连接而形成。常表现为受损局部出现与心脏搏动频率相同的肿块、肿块周围可听到血管杂音、远端肌肤出现色素沉着、破损等表现。
2、心功能损害
当大、中型动脉受到损伤发生动静脉瘘时,动脉血流大量异常回流,加重心脏负担,最终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
手部血管损伤一般是背力器切割或者划伤导致的,因为手部的血液循环非常丰富,手部血管损伤一般出血量都比较大,先采取压迫止血法,再去医院进行治疗,治疗主要以修复效果为主,一般伤口进行止血缝合就可以,如果损伤严重还需要进行血管移植,来保证手部但血压供应。
大家是不是有时候一不小心就“手滑”了,结果手腕就受了伤?别担心,作为你们的医生朋友,我今天就来给大家支支招,告诉你手腕损伤后如何恢复正常!😉手腕损伤啊,其实挺常见的,可能是扭到了,也可能是撞到了。但不管是什么原因,恢复的关键都在于:休息、冷敷、热敷、药物和(必要时)手术。👇休息:这是恢复的第一步哦!如果手腕只是轻微受损,那就尽量别动它,让它好好休息。可以用夹板或绷带固定一下,减少活动,避免二次伤害。🛌冷敷:在损伤后的48小时内,记得用冰袋冷敷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