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戊酸血症
异戊酸血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治疗是急性期时通过药物或者透析治疗等积极纠正机体内环境的异常,控制感染,促进亮氨酸及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的合成代谢。稳定期时可通过饮食控制,减少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的来源,以控制疾病的发生。急性期治疗

在应激情况时,机体蛋白分解代谢会导致内源性的亮氨酸升高及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增加,治疗的原则是促进合成代谢。并根据患者情况,对代谢性酸中毒、高氨血症、低血糖及电解质异常进行纠正。积极控制感染,对于昏迷和持续性严重酸中毒患者可应用血液透析治疗。

1、代谢紊乱未纠正前减少亮氨酸摄入。亮氨酸摄入应减少至日常摄入量的50%,但在限制摄入24小时后应恢复原量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代谢。

2、充分应用含葡萄糖和电解质的溶液进行补液,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补充热量,必要时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对于代谢性疾病患儿,严禁使用林格氏液。

3、提高热量摄入,可以摄入糖类。代谢紊乱纠正后,可口服无亮氨酸的氨基酸粉。如果患者不能口服摄入,则需要静脉补充葡萄糖。

4、可给予左卡尼汀和甘氨酸。

5、急性发作通常由于感染、外伤、手术、饮食变化等原因诱发,故找到并尽可能治疗患儿代谢紊乱的诱因非常重要。

(1)感染:及时寻找感染病原,应用抗生素。

(2)手术:手术前后应适当补液,避免空腹,注意术后热量供应。

(3)饮食变化:评估蛋白质摄入情况,避免过多摄入。

一般治疗

在稳定期应通过饮食控制减少来自亮氨酸以及其分解产生的异戊酰辅酶A代谢物,但总蛋白和热量必须足够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多数情况下可摄入1.5g/(kg·d)的天然蛋白。对那些反复发作的患者才必须限制天然蛋白摄入,并同时补充无亮氨酸的氨基酸粉。由于亮氨酸在促进蛋白合成中的特殊作用,过度限制亮氨酸摄入可能会导致肌肉萎缩等副作用。

药物治疗

稳定期患者可以服用左卡尼汀和甘氨酸进行治疗。

其他治疗

对于无法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严重的对治疗无反应的高血氨、昏迷、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可进行透析治疗。

疾病相关 更多»
乳糜血算不算是大病

乳糜血本身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大病”,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需高度重视并积极管理。乳糜血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血浆呈现乳白色或混浊状,通常与高脂血症、代谢紊乱相关。它本身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血脂异常的体征,但往往提示心血管疾病、急性胰腺炎等潜在风险。若长期放任,可能因血管堵塞或胰腺损伤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乳糜血更像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需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必要时药物干预等措施,降低健康风险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毛周角化症可以自愈吗

毛周角化症通常无法自愈,但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或护理改善而减轻。毛周角化症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以毛囊口角化过度、形成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为特征,常见于上臂外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冬季症状加重,夏季缓解。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50%-7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细胞代谢异常,这种遗传倾向难以通过自身调节逆转。维生素A缺乏、内分泌紊乱、皮肤干燥及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能加重病情。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直接导致毛囊上皮角化异常,而干燥环境或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进一步刺激角质增生

胡云峰 副主任医师
入睡困难是抑郁症吗

入睡困难不一定是抑郁症,它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但也可能由焦虑症、睡眠障碍、生理疾病、环境因素或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引起。抑郁症患者常伴随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责自罪等症状,入睡困难或早醒是常见表现,但并非所有入睡困难都指向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因过度担忧、紧张,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也易出现入睡困难。此外,不宁腿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睡眠障碍,以及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生理疾病,也可能干扰睡眠。环境嘈杂、光线过强、睡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等外部因素,同样会导致入睡困难

王艺东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免疫缺陷
艾滋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联合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补体缺陷病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贫血
淋巴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浆细胞病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铅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