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磷血症
低磷血症的病因

低磷血症的病因主要包括磷摄入与吸收减少、尿磷丢失过多、磷酸根离子转入细胞内。其中,尿磷丢失过多和磷酸根离子转入细胞内所导致的低磷血症较为常见,而单纯由于磷摄入不足者比较罕见。

1、磷摄入与吸收减少

(1)低磷饮食:正常人单独依靠饮食缺乏是不会发生低磷血症的。但只靠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如果母乳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则可能出现低磷血症。另外,饥饿患者单独给予糖类饮食、单独给予母乳喂养的早产儿、长期低磷饮食等情况,也会造成低磷血症。

(2)维生素D缺乏:体内维生素D缺乏时,会导致肠道吸收钙、磷减少,从而引起低磷血症。

(3)长期应用抗酸制剂:一些抗酸制剂,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钙等,会在肠道中与磷酸盐结合,影响磷的吸收,从而引起低磷血症。

(4)其他因素:反复的呕吐、腹泻,以及吸收营养不良综合征等,也会导致磷吸收减少,从而引起低磷血症。此外,约半数的急性/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也会出现低磷血症。

2、尿磷丢失过多

(1)原发疾病:一些常见的原发疾病,如慢性代谢性酸中毒、范可尼综合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均因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发生障碍,从而导致尿磷增多,血磷减少。

(2)长期使用利尿药:长期使用利尿药,如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碳酸氢盐、甘露醇等,均可导致尿磷排泄增多,从而导致低磷血症。

(3)激素:快速输入糖皮质激素可使尿磷排泄增加,糖皮质激素还可减少胃肠道磷的吸收。另外,雌激素也可导致肾排磷的阈值降低。

(4)家族性低磷血症:是一种X连锁显性遗传疾病,患者会出现低磷血症和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这是由于先天性肾小管缺陷所致,并伴有肠管吸收障碍。

(5)肾移植:肾移植术后由于细胞外液量增加而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减少,并且免疫抑制药、抗酸制剂的使用等多种因素,会进一步造成血磷降低。

(6)其他因素:如痛风、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因肾脏损害,引起磷从肾脏排出增加而发生低磷血症。

3、磷酸根离子转入细胞内

(1)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是导致住院患者出现低磷血症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比如,败血症、脓毒血症、热休克、烧伤等均会导致患者出现呼吸性碱中毒。而且,呼吸性碱中毒常引起急性低磷血症,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另外,代谢性碱中毒也可造成低磷血症,病情较呼吸性碱中毒轻。

(2)糖负荷增加:葡萄糖会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可使磷向细胞内转移,从而造成低磷血症。

(3)内分泌激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胰岛素治疗后,可引起急性低磷血症。除胰岛素之外,其他一些内分泌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蛋白同化激素,也可促使磷向细胞内转移。

(4)其他因素:如白血病、营养恢复综合征患者,也会因磷向细胞内转移,而造成低磷血症。

相关解析
吴晓辉 医师

全科医学科 会昌县周田中心卫生院

低磷血症是怎么形成的?

低磷血症多是由于磷元素摄入减少,或者是吸收不良等造成的。低磷血症是指血清无机磷浓度低于正常值,多为磷摄入减少或吸收不良所致,也可能是急性酒精中毒、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抵抗性佝偻病、代谢性酸中毒等原因所致,临床症状如烦躁不安、精神错乱、惊厥、昏迷、肌无力、骨折、低血压、心肌病变、恶心、呕吐、厌食、食欲不振、吞咽困难、肠麻痹等。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乳糜血算不算是大病

乳糜血本身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大病”,但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需高度重视并积极管理。乳糜血是指血液中脂肪含量过高,导致血浆呈现乳白色或混浊状,通常与高脂血症、代谢紊乱相关。它本身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血脂异常的体征,但往往提示心血管疾病、急性胰腺炎等潜在风险。若长期放任,可能因血管堵塞或胰腺损伤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乳糜血更像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需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饮食控制、规律运动、必要时药物干预等措施,降低健康风险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胎盘低一般多久就稳了

胎盘低一般需到怀孕28周左右位置才会稳定,但具体时间因人而异,部分孕妇可能持续至分娩前仍存在低置状态。胎盘位置在孕早期和孕中期常因子宫形态变化而动态调整。孕12周前子宫较小,胎盘位置可能偏低;随着孕周增加,子宫下段逐渐拉长,胎盘多会随之上移。多数孕妇在孕16-20周完成初步定位,但约90%的早期胎盘低置状态会在孕晚期自然改善。若28周前发现胎盘低置,通过卧床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垫高臀部等措施,可促进胎盘位置上移

马静 副主任医师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毛周角化症可以自愈吗

毛周角化症通常无法自愈,但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或护理改善而减轻。毛周角化症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以毛囊口角化过度、形成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为特征,常见于上臂外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冬季症状加重,夏季缓解。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50%-7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细胞代谢异常,这种遗传倾向难以通过自身调节逆转。维生素A缺乏、内分泌紊乱、皮肤干燥及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能加重病情。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直接导致毛囊上皮角化异常,而干燥环境或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进一步刺激角质增生

胡云峰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免疫缺陷
艾滋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联合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补体缺陷病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贫血
淋巴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浆细胞病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铅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