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诊断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仅依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需结合骨髓涂片和骨髓活检确诊。血常规、B超、核磁共振成像、骨髓象、骨髓活检、骨髓流式细胞学等检查有助于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骨髓染色体和融合基因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诊断依据

1、国内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

肝、脾、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2)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偶见原始细胞或幼稚细胞。

②两次以上不同部位骨髓检查均呈低增生性减低,有核细胞少,但原始细胞在30%以上。

③骨髓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本病。

2、国外诊断标准

(1)Nagai等建议的诊断标准

①外周血>2系血细胞减少。

②骨髓细胞面积<40%,骨髓凝块切片或骨髓活检或核磁共振成像证实。

③骨髓原始细胞占所有有核细胞>30%。

④有白血病细胞的髓系标记,髓过氧化物酶阳性细胞≥3%,如<3%或阴性,应有髓系特征的免疫标记证实(如CD13、CD33)。

(2)WHO诊断标准

①骨髓细胞面积<20%。

②骨髓中原始细胞≥20%。

鉴别诊断

1、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出血、感染、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增生低下是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主要特点,而这些与HAL类似。两者主要鉴别点是HAL骨髓涂片和(或)骨髓活检可找到白血病细胞,而再生障碍性贫血则主要为成熟的淋巴细胞。

2、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中的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及难治性贫血版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患者的骨髓,可有一定百分数的原始细胞,尤其是骨髓增生低下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易和HAL混淆。原始细胞百分数≥30%为HAL,若<30%则为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及难治性贫血版原始细胞增多转变型。病态造血HAL常缺如,或程度很轻,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病态造血是诊断的必备条件。外周血和骨髓有更少的正常造血细胞和更多的淋巴下拨,体外培养集簇减少且可见很少的正常集落,支持HAL的诊断。活检中如找到巨核细胞、网硬蛋白染色阳性支持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诊断。

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的类型

根据病情的进展速度和临床表现分类:

1、缓进型

缓进型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大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男性,病程长,可持续数月至数年,初期症状不明显,无明显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对化疗耐受性差,多给予支持疗法。

2、急进型

急进型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患者多为青壮年,病情进展较快,类似于典型的急性白血病,常有明显的发热、贫血症状(头晕、气短、乏力、面色苍白等)和出血症状(皮肤的瘀斑或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女性也有可能表现为月经过多),肝脾淋巴结肿大和胸骨压痛较突出,给予适当化疗后可缓解。

疾病相关 更多»
高血糖和糖尿病是一个病吗

高血糖和糖尿病不是同一个病,高血糖是血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的一种状态,而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发的代谢性疾病,二者存在包含关系,但不能完全等同。高血糖只是一个症状表现,除糖尿病外,还有多种原因可导致。例如,一次性摄入大量含糖食物,或在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后,人体短时间内血糖会升高,不过经过机体自身调节,血糖可恢复正常,这种情况称为生理性高血糖。此外,某些疾病如胰腺炎、库欣综合征,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也会引起血糖升高,属于继发性高血糖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急性胆囊炎几天能好

急性胆囊炎的恢复时间通常在1-2周,非复杂性急性胆囊炎经及时规范治疗,1周左右症状可明显缓解;而病情复杂或出现并发症者,恢复时间可能延长至2周甚至更久。一、非复杂性急性胆囊炎:病情严重程度是影响恢复时间的关键因素。单纯性急性胆囊炎,炎症局限、未出现穿孔、坏疽等并发症,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使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多数患者可较快控制炎症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口发甜是糖尿病早期吗

口发甜不一定是糖尿病早期。从生理和病理角度来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时,唾液中的糖分也会相应增加,有可能出现口甜的感觉,但并非所有口发甜的情况都是糖尿病所致。一方面,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引发口甜症状,当消化功能失调时,各种消化酶的分泌异常,尤其是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会刺激舌部味蕾,产生口甜的感觉;另一方面,饮食因素也不容忽视,短时间内食用大量甜食、含糖饮料,会直接导致口腔内糖分残留,引起口甜,这种情况在停止食用后会逐渐缓解。所以仅依据口发甜这一单一症状,无法判断是否处于糖尿病早期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免疫缺陷
艾滋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联合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补体缺陷病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贫血
淋巴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浆细胞病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铅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