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可根据患者具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白细胞升高、典型的血象、骨髓象、脾大、BCR-ABL融合基因阳性、Ph染色体阳性做出诊断,同时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脾大、类白血病反应、骨髓纤维化加以鉴别。
诊断依据
1、症状体征
患者可见乏力、低热、多汗后盗汗、体重减轻、发热、虚弱、骨骼疼痛、逐渐贫血或出血、脾持续性或进行性肿大。
2、实验室检查
(1)血象:白细胞明显升高,多大于50×109/L,可见各阶段粒细胞、晚幼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原始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血生化:慢性期患者血液中尿酸浓度和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减低或呈阴性反应。
(3)骨髓象: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髓系细胞为主,慢性期原始粒细胞<10%,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加速期时原始粒细胞≥10%,急变期原始粒细胞≥20%,或原始细胞+早幼细胞≥50%,骨髓活检可见一定程度的纤维化。
3、细胞遗传及分子生物学检查
BCR-ABL融合基因阳性、Ph染色体阳性。
鉴别诊断
1、其他疾病引起的脾大
血吸虫病、慢性疟疾、黑热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均可能表现为脾大,但临床表现多具有各自原发病的特点,如肝硬化同时伴随肝脏肿大、腹水、蜘蛛痣等表现,本病主要可通过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或Ph染色体阳性与其他疾病鉴别。
2、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常见于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有相应的原发疾病表现和肿瘤病灶,镜下可见粒细胞胞质内有空泡和中毒颗粒,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不增多,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强阳性。血小板和血红蛋白常正常,原发病控制后,白细胞可恢复正常。本病主要可通过血象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或Ph染色体阳性与之鉴别。
3、骨髓纤维化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脾大显著,血象中白细胞增多,并出现幼粒细胞等,但外周血白细胞一般不超过30×109/L,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阳性。可见泪滴状红细胞,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或Ph染色体阴性,患者可有JAK2V617F、CALR、MPL基因突变。骨髓活检网状纤维染色阳性。本病可通过细胞遗传及分子生物学检查鉴别。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来控制血糖水平。然而,一些糖尿病药物可能会引起副作用,如低血糖、体重增加、胃肠道不适等。以下是一些减轻糖尿病药物副作用的方法:-饮食调整:保持均衡的饮食对于控制血糖和减轻药物副作用非常重要。建议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避免过度饮酒和摄入过多的咖啡因。-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减轻体重,增强身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减少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药物调整:如果副作用较为严重,可以考虑调整药物的剂量或种类
静止时头部轻微抖动不一定是帕金森病,还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静止时头部轻微抖动的原因:1.生理性震颤:在某些情况下,如紧张、焦虑、疲劳、咖啡因摄入过多或某些药物的影响下,正常人也可能出现头部轻微抖动。这种抖动通常是暂时的,不会持续进展。2.特发性震颤:这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手部、头部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不自主震颤。特发性震颤通常在静止时出现,活动时减轻,且具有家族遗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