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以及相关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等),医生可得到初步的诊断。依靠细菌培养及伤寒凝集试验可确诊。
鉴别诊断
1、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有高热、头痛、白细胞减少等表现与副伤寒相似。可借助患者起病急,咽痛、鼻塞、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明显,没有表情淡漠、玫瑰疹、肝脾大,病程不超过1~2周等临床特点与副伤寒相鉴别。
2、细菌性痢疾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等表现与副伤寒相似。可借助患者腹痛以左下腹为主,伴里急后重、排脓血便,白细胞升高,粪便可培养出痢疾杆菌等临床特点与副伤寒相鉴别。
3、疟疾患者有发热、肝脾大、白细胞减少与副伤寒相似。可借助患者寒战明显、体温每天波动范围较大,退热时出汗较多,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外周血或骨髓涂片可找到疟原虫等临床特点与副伤寒相鉴别。
4、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患者高热、肝脾大、白细胞减少等表现与副伤寒相似。可借助患者有胆道、泌尿道或呼吸道等原发性感染灶作在,寒战明显、弛张热多见。常有皮肤瘀点、瘀斑,血培养找到相应的致病菌等临床特点与副伤寒相鉴别。
伤寒热(typhoidfever),又称肠热症(entericfever),是由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typhi,Styphi)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根据致病菌的不同,伤寒热可分为伤寒(typhoidfever)和副伤寒(paratyphoidfever),其中副伤寒通常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A)引起,即临床常见的甲型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在我国流行状况
我国从1995年起在江西等地发生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甲型副伤寒发病在我国逐年上升,到1999年,广西、浙江、贵州、广东等...
观看文章伤寒副伤寒可首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其中又以β~内酰胺类类抗生素疗效较好,另外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和三代头孢类抗生素也能有效的治疗该类疾病。在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同时要注意临床中出现的并发症和继发症,要及时的进行对症治疗,维持病人的体温体液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