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湿疹易反复发作,所以治疗根据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病程长短进行辨证治疗。一般急性湿疹多辨证为湿热蕴肤,治宜清热利湿;亚急性者多辨证为脾虚湿蕴,治宜健脾利湿;慢性者则多辨证为血虚风燥,治宜养血润肤,祛风止痒。西医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湿热蕴肤证
(1)若水疱多,破溃后渗液多的患者,可加用土茯苓、鱼腥草等。
(2)若出现火热旺盛的患者,可加用黄连解毒汤。
(3)若瘙痒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紫荆皮、地肤子等。
2、血虚风燥证
若出现瘙痒不能入睡的患者,可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等。
药物治疗
1、湿热蕴肤证
(1)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萆薢、生苡仁、茵陈、白鲜皮、六一散等。
(3)中成药:金蝉止痒胶囊、消风止痒颗粒、防风通圣颗粒、肤痒颗粒、肤痔清软膏、荨麻疹丸。
2、脾虚湿蕴证
(1)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2)常用中药:苍术、白术、茯苓、薏苡仁、陈皮、白鲜皮、泽泻、大腹皮、白花蛇舌草、炒麦芽、紫荆皮、六一散等。
(3)中成药:参苓白术散、启脾丸、玉屏风颗粒。
3、血虚风燥证
(1)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减。
(2)常用中药:当归、生地黄、丹参、鸡血藤、荆芥、防风、乌梢蛇、徐长卿等。
(3)中成药:润燥止痒胶囊、乌蛇止痒丸、湿毒清胶囊、当归苦参丸、大黄䗪虫丸。
其他治疗
1、外治疗法
(1)急性湿疮
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利湿,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湿敷,或用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或2%-3%硼酸水冷敷,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急性湿疮后期渗液减少时,外治宜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可选黄连膏、青黛膏外搽。
(2)亚急性湿疮
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燥湿、收敛,选用青黛膏、3%黑豆馏油、5%黑豆馏油软膏外搽。
(3)慢性湿疮
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5%硫黄软膏、10%-20%黑豆馏油软膏。
2、西医治疗
(1)内服西药
以抗炎、止痒为目的,选用抗组胺药、镇静剂。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多虑平、酮替芬、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可选其中1-2种药应用。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给药,或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外用西药
急性期无渗液者用氧化锌油,渗出多者用3%硼酸溶液湿敷;当渗出减少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与油剂交替使用。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对顽固局限肥厚性损害可用糖皮质激素作局部皮内注射,每周1次,4-6次为1个疗程。
体湿肥胖是一种按中医理论分类的肥胖类型,主要表现为肥胖者体内湿气过重,往往伴有水肿和体重增加。减肥对于体湿肥胖来说,需要从调理体内的湿气和水肿入手,以下是一些减肥的科学方法:1.饮食调理:体湿肥胖者需要避免食用过于油腻的食物,尤其是煎炸食物、甜食和高盐食物。可以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类和豆制品,搭配适量的粗粮,有助于舒缓湿气和水肿症状。2.多喝水:体湿肥胖者需要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和排毒功能。同时也有助于稀释体内的湿气,减轻水肿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