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通常需要根据皮肤肿胀发硬、后期萎缩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此外需要与硬化萎缩性苔藓、成人硬肿病、肌痹加以鉴别。
诊断依据
1、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2、发病前有劳累或触冒寒湿史。
3、皮损多见于手、足、面部,逐渐发展为上肢、颈部,或胸背部,亦可首发于胸背部,渐见颈、面部及四肢者。皮损呈斑片状、点状、条状。甚至呈弥漫性损害。
4、早期皮肤水肿,皮紧而硬,皮肤淡红、紫红、淡黄或苍白,继而皮肤坚硬如革,皮肤紧张而有光泽,或皮肤黯滞,紧而捏之不起。在面则面无表情,张口困难,口唇变薄,鼻尖耳薄;在胸则状如披甲,紧束如裹等。晚期皮肤变薄,毛发脱落,肌肉瘦削若无,皮肤紧贴于骨。
5、初起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其后可见纳少、腹胀、气短、心悸、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症。病重者可见各脏腑的病证,可见胸闷、气喘、吞咽困难、腹胀呕吐、心悸心痛等。
鉴别诊断
1、萎缩性硬化性苔藓
应与局限性皮痹鉴别。皮损为淡紫色发亮的扁平丘疹,大小不一,常聚集分布,但不互相融合,表面有毛囊角质栓,有时发生水疱,逐渐出现皮肤萎缩。
2、成人硬肿病
应与系统性皮痹鉴别。常发生于感染、发热性疾病后,皮损多从头颈开始向肩背部发展,皮肤深层肿胀和僵硬。局部无色素沉着,无萎缩,无毛发脱落,无毛细血管扩张及雷诺现象等表现,有自限性,常在1年~2年消退,部分患者伴有糖尿病。
3、肌痹(皮肌炎)
应与系统性皮痹鉴别。皮炎以皮肤红斑水肿为主,以眼眶周围紫红斑为特征;肌炎表现为四肢近端肌痛,肌无力,严重时患者抬上肢及蹲起困难,无皮肤硬化,部分患者伴有恶性肿瘤。
1、风寒痹阻
主要表现为多见于发病初期,皮肤浮肿,皮纹消失,紧张变厚,按之无凹陷,颜色苍白或黄褐;表面温度偏低,自觉刺痛或麻木,肢端青紫、苍白,遇寒冷或情绪激动时加剧;伴有关节痛,或有月经不调,经来腹痛,经血黯紫;舌紫黯,苔薄白,脉濡细。
2、气滞血瘀
主要表现为皮肤变硬,有蜡样光泽,不能用手指捏起,皮肤皱纹不显,皮损处色素加深,或间有色素减退斑;伴有毛细血管扩张,肌肤甲错,毛发干枯脱落,面部表情呆板,眼睑、口部张合受到限制,胸部有紧束感,手指屈伸困难,关节活动不利,口唇青紫变薄;可伴胸闷、心悸、腰痛、血
脚后跟干裂起硬皮是常见的皮肤问题,处理时需从保湿、去角质、温水泡脚及必要时药物治疗等多方面入手。1.保湿:脚后跟干裂起硬皮往往与皮肤干燥有关。因此,保湿是处理此类问题的首要步骤。可以选择含有甘油、尿素或凡士林等成分的保湿霜,每天多次涂抹于脚后跟,帮助皮肤锁住水分,缓解干燥。2.去角质:脚后跟的硬皮实际上是由堆积的死皮细胞组成。定期使用磨砂膏或足膜等去角质产品,可以去除这些死皮细胞,促进新皮肤的生长,使脚后跟皮肤更加柔软光滑
脚底死皮是由于皮肤细胞的生长和脱落过程失衡而导致的。正常情况下,皮肤细胞会不断地更新和脱落,这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然而,一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原因可能会干扰这一过程,导致脚底死皮的积聚。首先,穿着不合适的鞋子是导致脚底死皮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穿着过紧或者不透气的鞋子会导致脚部受压,增加角质层厚度,并且容易产生死皮。另外,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也会加重脚底压力,导致死皮的增多。忽视脚部清洁和保湿也是造成脚底死皮的原因之一。其次,环境因素也会影响脚底死皮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