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泄泻
脾虚泄泻的诊断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大便时溏时泻,食后胃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数增加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以大便次数增多,泄泻为主症的痢疾、霍乱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以粪质溏稀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或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或粪如水样,或大便次数增多。

2、常兼有腹胀、腹痛、饮食减少等症状。

3、起病缓,病程长,时发时止,常由饮食、情志、久病等因素诱发。

鉴别诊断

1、痢疾

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脾虚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为主症。脾虚泄泻腹痛可有可无,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排便后腹痛减轻;痢疾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2、霍乱

霍乱是一种上吐下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发病特点是来势急骤,变化迅速,病情凶险,起病时先突然腹痛,继而吐泻交作,呕吐物为未消化的食物,气味酸腐热臭;大便多为黄色粪水,如米泔,常伴有恶寒、发热,部分患者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迅速消瘦或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可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汗出肢冷等津竭阳衰危候。泄泻以大便稀溏,次数增多为特征,一般预后良好。

疾病相关 更多»
脾虚先治肝还是先调脾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

曾科学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