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络明目。早期应针药并用,疗效更佳。若经6个月以上治疗而麻痹肌功能仍无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若有颅内、眶内病变,应及早针对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邪中络
(1)肝虚血少的患者,可加用当归、熟地黄。
(2)风热表现明显的患者,可去方中生姜、肉桂、附子,加用生石膏、生地黄、秦艽、桑枝等。
2、风痰阻络
(1)加强活血通络作用,可加用赤芍、当归。
(2)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竹茹、姜半夏。
(3)痰湿偏重的患者,可加用薏苡仁、石菖蒲、佩兰。
3、脉络瘀阻
(1)病变早期,可加用防风、荆芥、蒺蔡。
(2)后期表现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可加用党参、黄芪,或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治疗
1、风邪中络
(1)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2)常见中药: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
2、风痰主络
(1)方药:正容汤加减。
(2)常见中药: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南星、白僵蚕、制半夏、木瓜、甘草、茯神心木。
3、脉络瘀阻
(1)方药:桃红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
(2)常见中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白附子、僵蚕。
手术治疗
一般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仍未见恢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麻痹肌缩短手术、拮抗肌后徙术等。
其他治疗
1、针刺治疗
取三阳经的穴位为主,局部及远端取穴配合,每次选2-4个穴。常用穴位有风池、睛明、瞳子缪、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
2、穴位敷贴
适用于风痰阻络证的患者。用复方牵正膏敷贴患侧太阳、下关、颊车穴,先太阳后下关再颊车,每次1穴。
3、推拿治疗
(1)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百会、睛明、攒竹、鱼腰、太阳、瞳子膠、丝竹空、风池等穴;再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抹眼眶周围。上述手法反复交替使用。
(2)患者取坐位,医者在患者背部取肝俞、胆俞及对侧合谷、下肢光明等穴,点揉5-10分钟。
偏瘦、吃不胖且肚子经常显饿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1.高代谢率:某些人的基础代谢率较高,意味着他们在休息状态下消耗的能量较多。这可能导致他们需要摄入更多的食物来维持体重。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身体组成和体重调节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有些人可能天生就具有较瘦的体型,并且难以增加体重。3.饮食习惯:不规律的饮食习惯、过度节食或挑食可能导致摄入的热量不足,无法满足身体的能量需求。此外,快速进食、咀嚼不充分也可能影响饱腹感的产生
身高偏矮、体重偏轻且食欲一般可能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建议:一、原因:1.遗传因素:身高和体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如果家族中有较矮或较轻的成员,个体可能也会有类似的倾向。2.营养不足: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挑食、厌食或摄入不足的营养物质,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受限。3.健康问题:某些健康问题可能影响身高和体重的增长,如消化系统问题、慢性疾病、激素失衡等。4.缺乏运动:缺乏身体活动可能影响食欲和营养吸收,进而影响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