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原则为活血化瘀,通络明目。早期应针药并用,疗效更佳。若经6个月以上治疗而麻痹肌功能仍无恢复,可考虑手术治疗;若有颅内、眶内病变,应及早针对病因治疗。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邪中络
(1)肝虚血少的患者,可加用当归、熟地黄。
(2)风热表现明显的患者,可去方中生姜、肉桂、附子,加用生石膏、生地黄、秦艽、桑枝等。
2、风痰阻络
(1)加强活血通络作用,可加用赤芍、当归。
(2)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竹茹、姜半夏。
(3)痰湿偏重的患者,可加用薏苡仁、石菖蒲、佩兰。
3、脉络瘀阻
(1)病变早期,可加用防风、荆芥、蒺蔡。
(2)后期表现为气虚血瘀的患者,可加用党参、黄芪,或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药物治疗
1、风邪中络
(1)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2)常见中药:麻黄、桂枝、防风、防己、杏仁、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川芎、白芍、大附子、生姜。
2、风痰主络
(1)方药:正容汤加减。
(2)常见中药:羌活、白附子、防风、秦艽、胆南星、白僵蚕、制半夏、木瓜、甘草、茯神心木。
3、脉络瘀阻
(1)方药:桃红四物汤合牵正散加减。
(2)常见中药: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白附子、僵蚕。
手术治疗
一般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仍未见恢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麻痹肌缩短手术、拮抗肌后徙术等。
其他治疗
1、针刺治疗
取三阳经的穴位为主,局部及远端取穴配合,每次选2-4个穴。常用穴位有风池、睛明、瞳子缪、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
2、穴位敷贴
适用于风痰阻络证的患者。用复方牵正膏敷贴患侧太阳、下关、颊车穴,先太阳后下关再颊车,每次1穴。
3、推拿治疗
(1)患者仰卧位,医者坐于患者头侧,用双手拇指分别按揉百会、睛明、攒竹、鱼腰、太阳、瞳子膠、丝竹空、风池等穴;再用双手拇指指腹分抹眼眶周围。上述手法反复交替使用。
(2)患者取坐位,医者在患者背部取肝俞、胆俞及对侧合谷、下肢光明等穴,点揉5-10分钟。
鼻流清涕多见于风寒感冒。中医认为,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肺气失宣,津液凝滞,导致鼻窍不通,出现流清涕症状,同时常伴有怕冷、轻度发热、头痛、无汗等表现。不过,鼻流清涕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需综合判断。风寒感冒初期,人体卫阳被遏,正邪交争,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此时,鼻腔黏膜受风寒刺激,分泌物增多且质地清稀,像清水一样。治疗上以辛温解表为主,可选用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等中成药,或饮用生姜红糖水,帮助驱散体内风寒之邪。但鼻流清涕并非风寒感冒所特有
鼻中隔偏曲手术大概1-3个月恢复。术后1-2周是初步恢复阶段。在此期间,鼻腔内的伤口会逐渐开始愈合,填塞物会被取出,患者会感觉到鼻腔通气有所改善,但可能仍有鼻腔分泌物增多、轻微疼痛和少量出血等情况,需要注意鼻腔清洁,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鼻腔冲洗和用药。术后2周到1个月,伤口愈合加快,鼻腔黏膜逐渐修复,肿胀进一步消退,大部分患者在这个阶段鼻腔通气情况会明显好转,基本可以恢复正常生活,但仍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外力碰撞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