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痹
三痹的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的中医治疗原则以宣痹止痛为主,临证时可结合其他治则合用。行痹可加用祛风散邪之法;痛痹可加用温通散寒之法;着痹可加用补气化湿之法。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风寒湿阻

(1)若有冷痛、刺痛的患者,可加用姜黄、细辛。

(2)若关节肿胀的患者,可加用苍术、木瓜。

(3)若出现低热的患者,可加用忍冬藤、黄柏。

2、热邪阻痹

(1)若增强清热功效,可加用桑枝、忍冬藤、防已。

(2)若皮肤有红斑结节,可加用丹皮、赤芍、生地。

3、气血两虚、寒湿阻滞

(1)若腰酸、怕冷的患者,可加用肉苁蓉、仙茅、淫羊藿。

(2)若出现头晕、耳鸣的患者,可加用何首乌、桑椹、女贞子。

4、气阴两虚

(1)若肾阴不足的患者,可加用续断、骨碎补、杜仲。

(2)若出现心慌气短的患者,可加用酸枣仁、丹参。

药物治疗

1、风寒湿阻

(1)方药:蠲痹汤加减。

(2)常用中药:独活、羌活、秦艽、桂心、木香、当归、川芎、乳香、桑枝、海风藤、甘草。

2、热邪阻痹

(1)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2)常用中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

3、气血两虚、寒湿阻滞

(1)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2)常用中药:独活、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杜仲、牛膝、人参、茯苓、桂心、甘草。

4、气阴两虚

(1)方药:五阴煎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白芍、白术、扁豆、茯苓、山药、人参、五味子、莲肉、甘草。

手术治疗

一般不需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

1、针刺疗法

(1)体针

主穴可选取足三里、命门、阳陵泉、三阴交,备穴可取脾俞、肾俞、归来等。每次3-5穴,每日1-2次,采用平补平泻手法,进行针刺治疗。

(2)耳针疗法

可选取肾、脾、神门、皮质下、内分泌等穴,每次2-3穴,留针20-30分钟或埋针治疗。

2、发泡疗法

膝关节取双膝眼,肘关节取双曲池,踝关节取局部,脊柱痛取压痛点。用药物贴敷,使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疱,达到祛邪外出的作用。

3、西药治疗

可选用水杨酸制剂或其他解热镇痛药,如水杨酸钠、消炎痛等,严重者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活动期可采用青霉素以消除链球菌感染。

疾病相关 更多»
三尖瓣轻度返流是啥意思

三尖瓣轻度返流是指心脏收缩时少量血液从右心室逆向流回右心房的心脏瓣膜改变,属于常见的心脏超声检查发现。这种程度的返流在健康人群中的检出率可达70%,通常不引起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多数情况下属于生理性改变。从心脏解剖和病理生理角度分析,三尖瓣由前瓣、后瓣和隔瓣三个瓣叶组成,其正常闭合依赖瓣环、腱索和乳头肌的协调作用。轻度返流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瓣环生理性扩张、瓣叶轻微增厚或闭合不全等。超声心动图诊断标准为返流束面积小于5cm²,右心房和右心室大小正常,肺动脉压力在正常范围

李晋新 主任医师
餐后三小时血糖正常值范围

餐后三小时血糖正常值范围通常应接近空腹血糖水平,即3.9-6.1mmol/L。这一数值反映进食后血糖逐渐回落至基础状态的过程,是评估糖代谢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餐后血糖的动态变化与食物消化吸收、胰岛素分泌及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进食后血糖在30-60分钟达峰,随后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被利用或转化为糖原储存,血糖水平逐步下降

邓春颖 主任医师
胆囊不好有哪三处发黄

胆囊不好时,有皮肤发黄、巩膜发黄及尿液发黄三处表现,这些症状与胆汁排泄受阻导致的胆红素升高密切相关。1.皮肤发黄:胆囊疾病如结石、炎症或肿瘤阻塞胆道时,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胆红素反流入血并在皮肤沉积,导致全身皮肤呈现黄色,严重者可能伴随瘙痒。2.巩膜发黄:巩膜对胆红素沉积更敏感,常是黄疸最早出现的部位。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时,巩膜会先于皮肤出现黄染,提示胆道梗阻已较为严重。3.尿液发黄:胆红素通过肾脏排泄,当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时,尿液中胆红素含量增加,导致尿液发黄,呈浓茶色或酱油色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