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止血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vWF发生基因突变,使vWF得量和质出现异常,从而导致本病的发生。而获得性(即非遗传性)血管性血友病涉及多种发病机制,可在多种疾病的基础上发生,少数患者可无基础疾病。
基本病因
1、血管性血友病可分为1型、2型和3型。1型和3型血管性血友病为vWF量的缺陷,2型血管性血友病为vWF质的缺陷。1型和2型血管性血友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3型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最常见的是产生具有抗vWF活性的抑制物,主要为lgG;其次为肿瘤细胞吸附vWF,使血浆vWF减少;另外,抑制物可与vWF的非活性部位结合形成复合物,加速其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破坏。
危险因素
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系统肿瘤(以B细胞肿瘤为主,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细胞淋巴瘤)、恶性肿瘤(如腺癌、Wilm瘤)可引起获得性血管性血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