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筋膜炎
结节性筋膜炎的诊断

诊断

结合临床病史、病变部位与大体表现和镜下结构诊断结节性筋膜炎,一般诊断不会有太大问题。但由于取材部位和病变时期的不同,镜下图像差异较大,应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特别是恶性病变鉴别以防误诊。

鉴别诊断

1、黏液型脂肪肉瘤

黏液型结节性筋膜炎黏液内可出现小空泡,加之血管丰富,易误诊为黏液型脂肪肉瘤。但黏液型脂肪肉瘤有下述特点:脂肪肉瘤瘤体多发于深部软组织,呈渐进性增大,肿瘤体积普遍较大,边界清,可有包膜,毛细血管常形成网,重要的是能找到分化程度不同的脂肪母细胞,并具有一定的异型性。脂肪染色(如Sudan或oil red)和免疫组化S-100蛋白染色瘤细胞呈阳性反应,有助于鉴别。

2、真皮纤维瘤

纤维瘤型结节性筋膜炎的纤维母细胞较成熟,可呈束状或车辐状排列,无包模,与真皮纤维瘤相似。但真皮纤维瘤主要局限于真皮内,不侵犯皮下层或肌肉;瘤体生长线慢,细胞排列紧密,车辐状结构更为明显,组织细胞可吞噬脂类而呈泡沫状,也可吞噬红细胞而转变为含铁血黄素细胞,还可见Touton巨细胞。真皮纤维瘤属组织细胞源性肿瘤,因此,作AAT或Lysozyme免疫组化检测亦有鉴别意义。

3、皮肤神经纤维瘤

可累及皮下层,间质黏液变区缩细胞排列松散,但神经纤维瘤在手术时可以发现与神经关系更为密切。神经纤维瘤瘤细胞较纤细而弯曲;瘤细胞可排列成触觉样小体,车辐状结构亦较普遍。多侵犯真皮层。新生毛细血管和炎症细胞浸润不如结节性筋膜炎明显。作S-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亦有利于神经纤维瘤与结节性筋模炎的区别,前者S-100蛋白呈阳性反应。

4、皮肤黏液瘤

皮肤黏液瘤与黏液型结节性筋膜炎很相似,发生于面部、躯干和四肢的单个小结节,镜下病灶内同样见大量黏液物质,病变与周围组织境界不清楚。但皮肤黏液瘤生长慢,平均结节直径不超过1cm,局限于真皮层;黏液物质分布更弥漫,瘤细胞成分稀疏,瘤细胞梭形或星状,体积较细小,核深染,无明显异型性,很难找到核分裂;纤维母细胞增生,新生毛细血管和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肌间黏液瘤虽然病变发生在肌肉间,但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和炎症细胞浸润不明显,皆有别于结节性筋膜炎。

5、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以增生的肌纤维母细胞、纤维母细胞及程度不同的慢性炎细胞浸润为组织学特征,类似结节性筋膜炎的病变。但肌纤维母细胞瘤多发生于上呼吸道、肺、腹腔、腹膜后、盆腔、乳腺等部位,临床肿块渐进性增大,而非短时间内迅速长大:体积较大,平均约10cm;镜下瘤细胞形态相对较一致,异型性一般不明显,核分裂象可见间质中有大量炎症细胞弥漫浸润,主要为浆细胞,呈小灶状或条索状穿插于胶原纤维之间或瘤细胞之间,有时可见一些同质性红染的团块状淀粉样物质,称为石棉样纤维沉积。

6、黏液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肿瘤内可见增生的纤维母细胞成分,并伴有大量黏液样基质,可与结节性筋膜炎混淆。但黏液性恶纤组多见于老年人,肿瘤位置深,体积较大;瘤组织分为黏液区和细胞区,在细胞区细胞成分更多样,可见车辐状排列,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免疫组化组织细胞标记阳性。

结节性筋膜炎的类型

1、黏液样型

纤维母细胞相对较少而核分裂象较为普遍,细血管较多,黏液样基质丰富,硬度较软,超声表现为低回声为主,部分夹杂少量无回声或极低回声。

2、肉芽肿型

毛细血管、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增多,具有明显的黏液样基质,超声表现为低回声为主,夹杂少量中高回声或无回声,边缘及内部均见血流信号。

3、纤维瘤型

纤维母细胞及胶原纤维含量进一步增多,核分裂象及毛细血管减少,部分内部出现液化坏死,超声表现为中高回声为主,夹杂少量低回声或无声,边缘及内部无血流信号。

疾病相关 更多»
甲状腺二类结节是什么意思

甲状腺二类结节是指在甲状腺超声检查中,根据TI-RADS(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类标准,被判定为2类的结节。这类结节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恶性风险极低。TI-RADS分类标准是依据甲状腺结节的超声特征,如形态、边界、回声、钙化情况等,对结节的恶性风险进行分级。2类结节一般具有典型的良性超声特征,比如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且没有可疑的钙化灶等。这意味着该结节大概率是甲状腺组织增生、囊肿或腺瘤等良性病变所形成的。不过,虽然2类结节恶性风险低,但仍需定期复查

李锟 副主任医师
相关手术 更多»
疾病专区 更多»
办公室人群
颈椎病 干眼症 前列腺增生 脱发 胃病 肥胖症
老年人疾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
腰痛
腰肌劳损 强直性脊柱炎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骨质增生 胸腰椎骨折 腰椎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