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及时补充血容量、治疗其病因和制止其继续失血、失液是治疗此型休克的关键。急性期治疗
1、病因治疗休克所导致的组织器官损害的程度与容量丢失量和休克持续时间直接相关。如果休克持续存在,组织缺氧不能缓解,休克的病理生理改变将进一步加重。所以,尽快纠正引起容量丢失的病因是治疗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基本措施。
2、液体复苏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中,输入液体的种类、数量和速度应根据患者容量丧失的性质、严重程度和临床表现而决定。所用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
(1)晶体液:包括葡萄糖液、生理盐水和林格液,用于中度失血(失血量为1-1.5L)时的早期补充。在一般情况下,输注晶体液后会在血管内外再分布,大部分将迅速分布于血管外间隙。
(2)胶体液:包括白蛋白液、右旋糖酐液、血浆,羟乙基淀粉液等,可提高血液的胶体渗透压,用于重度失血(失血量大于1.5L)时,能有效维持血容量。
3、输血治疗输血及输注血制品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治疗中应用广泛。失血性休克时,丧失的主要是血液,在补充血液、容量时,除了补充血细胞外,也要补充凝血因子。但是输血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反应,如血源传播疾病、免疫抑制、红细胞脆性增加,残存白细胞分泌促炎性和细胞毒性介质等。
4、纠正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的处理应以病因治疗、液体复苏治疗为基础,在组织灌注恢复过程中,酸中毒状态可以逐步纠正,过度的血液碱化使氧离曲线左移,不利于组织供氧。不建议在动脉血pH≥7.15时对低灌流引起的乳酸酸中毒使用碳酸氢钠。
一般治疗
1、改善组织灌注使用休克体位,应下肢抬高15°-20°,头及胸部抬高20°-30°,以及使用抗休克裤。
2、维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每分钟6-8L的流量,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
3、其他保持安静,避免过多的搬动,增加室温,增加衣物及被盖来保暖。
药物治疗
1、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皮质激素可用于输液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有利于维持正常细胞结构和溶酶体的完整,扩张血管,增强心肌收缩和改善代谢等作用。
2、血管活性药物休克时微循环的改变主要是血管痉挛,早期与毛细血管前微血管痉挛有关;后期与小静脉痉挛有关。因此休克时要纠正低血压和改善营养血管的灌注,必须合理使用血管扩张剂和血管收缩剂。这些药物有进一步加重器官灌注不足和缺氧的风险,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临床仅用于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液体复苏尚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患者。
(1)α受体阻断药有苄胺唑啉(酚妥拉明)和氯丙嗪,可解除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微血管痉挛和微循环阻滞。增加左心室收缩力。
(2)β受体兴奋剂常用的有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兼有兴奋α受体作用)、异丙肾上腺素。
(3)α受体兴奋剂常用的有去甲肾上腺素和间羟胺,两者也有一定β受体兴奋作用。
(4)抗胆碱能药有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能解除血管痉挛(直接作用和通过阻滞α受体)。
手术治疗
1、对于仍有活动性出血,如肝脾破裂、急性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在恢复血容量的同时积极进行手术准备,实施紧急手术止血。
2、对于存在活动性出血、出血位置不明确的患者,应迅速利用包括CT、超声在内的检查手段查找病因,尽快手术或介入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