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硬化
肾动脉硬化的诊断

诊断

医生通过患者的病史、尿液检查、超声检查、CT检查、病理检查、体格检查等检查可以做出诊断,诊断过程中会排除动脉粥样硬化肾血管病等疑似疾病。

鉴别诊断

1、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良、恶性高血压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异常在前,高血压在后,而良性高血压肾硬化症患者高血压则先于肾损害十余年。对于病史不清者,尤其有肾功能不全的病例者,慢性肾炎继发的良性高血压多无高血压的家族史,且好发于青中年,常见水肿,肾性贫血较明显,病程进展较快,多死于尿毒症;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继发恶性高血压则需要结合病理穿刺结果进行鉴别。

2、动脉粥样硬化肾血管病

首先肾小动脉硬化症需高血压持续十余年才出现肾损伤,而动脉粥样硬化肾血管并无此规律,其次动脉粥样硬化肾血管病患者腹部有时可闻及收缩期或双期杂音,而肾小动脉硬化无,B超检测肾脏大小及核素检查GFR,动脉粥样硬化肾血管病患者常两肾不对称,而良性高血压肾硬化症两肾一致;最后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能证实动脉粥样硬化肾血管病存在肾动脉狭窄,而良性高血压肾硬化症无,可以帮助鉴别。

3、急进性肾小球肾炎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需与恶性肾小动脉硬化症相鉴别,急进性肾小球肾炎多无高血压病史,血压上升速度较慢,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呈中度,眼底的变化多为肾炎的眼底变化,多无心脑并发症,肾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新月体肾炎。

4、肾动脉狭窄

肾脏病变主要表现为肾功能缓慢进行性减退。由于肾小球对缺血敏感,故其功能减退常在先,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及渗透压降低等远端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表现;而后肾小球功能才受损(肾小球滤过降低,进而血清肌酐增高),尿常规改变轻微(轻度蛋白尿,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及管型);后期肾脏体积缩小,两肾大小常不对称(反映两侧肾动脉狭窄程度不等)。该病做肾活检后,可以根据病理结果进行鉴别。

肾动脉硬化的类型

根据病情进展的快慢分为良性小动脉性肾硬化与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

疾病相关 更多»
脐动脉血流sd正常值

脐动脉血流SD值的正常值与孕周相关,一般中孕期SD值不超过4.0,晚孕期逐渐下降,36-40周时SD值应≤3.0。SD值是脐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末期血流速度的比值,反映胎盘血管阻力和胎儿供血情况。随着孕周增加,胎盘血管逐渐发育完善,阻力降低,SD值也随之下降:孕24周时平均值约3.5,上限不超过4.0;孕30周后应<3.5,36-40周时正常应≤3.0。若SD值升高,可能提示胎盘功能不良、脐带异常或胎儿缺氧,需结合胎心监护、胎动情况及其他超声指标综合判断

高羽 主任医师
颈动脉斑块多少mm算严重

颈动脉斑块厚度≥1.5mm或造成管腔狭窄>50%时需引起重视,属于较严重情况。判断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需综合考虑斑块厚度、性质和狭窄程度。通常斑块厚度≥1.5mm或管腔狭窄>50%提示风险增加,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更容易引发血栓。超声检查中,斑块厚度>3.0mm或狭窄≥70%属于高危,需积极干预。此外,若斑块进展迅速或伴随脑缺血症状,即使未达上述标准也应警惕。总结:颈动脉斑块≥1.5mm或狭窄>50%需加强管理,不稳定斑块或快速进展者更应积极治疗。

王艺东 主任医师
动脉硬化能恢复过来吗

动脉硬化通常无法完全恢复,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延缓进展、稳定病情并降低并发症风险。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核心病理改变如脂质沉积形成的粥样斑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的管腔狭窄,以及老年退行性病变引发的弹性纤维断裂,均具有不可逆性。这意味着已硬化的动脉难以通过现有医疗手段恢复至正常结构。尽管无法逆转,但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药物治疗是关键手段,他汀类调脂药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斑块形成

刘丽娟 副主任医师
相关检查 更多»
肾动脉造影
肾动脉造影

肾动脉造影通过造影剂注入静脉,使肾脏血管和肾实质显影,可用于诊断动

疾病专区 更多»
肾病
慢性肾炎 肾盂肾炎 肾小球肾炎 急性肾炎 IgA肾炎 急进性肾炎
器官移植
肝移植 肾移植 心脏移植 胚胎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
尿液
肾结石 肾积水 肾衰竭 慢性肾炎 肾癌 肾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