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球蛋白血症
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

治疗原则

冷球蛋白血症的治疗要根据冷球蛋白血症类型及病情轻重来决定,无症状者不必治疗,定期随访即可。对于需要治疗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如浆细胞病、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病等),然后治疗原发病。

对因治疗

在丙型病毒(HCV)肝炎所致冷球蛋白血症时,应努力根除HCV,可使用α-干扰素和三唑核苷联合治疗,在大多数患者中可以根除HCV感染。

一般治疗

如果患者没有出现严重损害,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避免寒冷。

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轻中度紫癜、虚弱、关节痛、关节炎及周围感觉神经病患者,采用低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常用药物有泼尼松,对控制发热、皮损、关节痛有不同程度疗效,其疗程应短,临床症状缓解后即可减量,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应进行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由于该药可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治疗前应确定疾病不是感染因素所致。

2、免疫抑制剂

可选用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联合糖皮质激素可控制血管炎症。此类药物也有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使用前需要排除感染因素导致本病。

3、利妥昔单抗

随着病期延长,部分Ⅱ型冷球蛋白血症患者体内的B淋巴细胞增殖能从HCV感染依赖性变成不依赖,这些患者应在抗病毒治疗同时,应用利妥昔单抗来拮抗B淋巴细胞增生。注意合并乙肝患者慎用。

其他治疗

血浆置换,特别是双重血浆置换,可有效去除冷球蛋白。冷球蛋白血症临床表现多样,因此血浆置换大部分用于中到重度活动性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神经病变、关节痛和(或)溃疡性紫癜的患者。血浆置换可与糖皮质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单独或同时应用于冷球蛋白血症的诱导和维持治疗。已有临床研究显示,联合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较单用免疫抑制药物可更好地获得临床缓解。治疗时体外循环部分应注意保暖。

相关解析
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血液病科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的治疗方法?

冷球蛋白血症性紫癜的治疗对轻症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重症患者可考虑应用血浆置换或积极采用其他免疫抑制治疗。冷球蛋白血症,冷球蛋白血症,是在4℃的低温下从血清或血浆中自然沉淀出来的物质,加热至37℃后可溶解,血液中出现冷球蛋白血症时,称为冷球蛋白血症,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为下肢红疹和接触性紫癜,二可能有关节肌肉的症状,三可能有神经系统的损伤,四肾损害也可能发生。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毛周角化症可以自愈吗

毛周角化症通常无法自愈,但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或护理改善而减轻。毛周角化症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以毛囊口角化过度、形成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为特征,常见于上臂外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冬季症状加重,夏季缓解。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50%-7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细胞代谢异常,这种遗传倾向难以通过自身调节逆转。维生素A缺乏、内分泌紊乱、皮肤干燥及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能加重病情。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直接导致毛囊上皮角化异常,而干燥环境或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进一步刺激角质增生

胡云峰 副主任医师
前白蛋白低多少算严重

前白蛋白低于100mg/L通常算严重,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也需警惕,数值越低提示病情越重。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是反映肝功能损伤和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其水平降低常与慢性肝炎、肝硬化、恶性肿瘤、肾炎等疾病相关。前白蛋白的正常范围因检测方法和年龄而异。成人正常值为280-360mg/L,若低于此范围,可能提示存在营养不良、肝脏疾病或肾脏疾病。例如,肝硬化患者前白蛋白可能显著降低,甚至接近零,表明肝细胞合成功能严重受损

涂鸣汉 副主任医师
相关检查 更多»
白蛋白
白蛋白

白蛋白是人体血浆中最主要的蛋白质,由肝脏合成,维持机体营养与渗透压

补体C3
补体C3

补体C3常指血清补体C3,血清补体C3是人体血清中含量较高的一种补

总蛋白
总蛋白

总蛋白一般是指血清总蛋白,可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两类,超过90%的血

疾病专区 更多»
免疫缺陷
艾滋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联合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补体缺陷病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贫血
淋巴瘤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浆细胞病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
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ABO溶血病 新生儿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铅中毒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砷化氢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Rh血型不合溶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