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
热射病的诊断

根据患者的起病诱因、临床表现、相关检查等可进行综合诊断。

1、病史:患者多有户外、室内高温环境接触史或有高强度体力活动史。;

2、临床表现:出现高热、无汗、昏迷以及乏力、头痛、面色苍白、出现幻觉、少尿、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典型症状。查体后有血压下降,体温为40℃或更高。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升高,血小板(PLT)可下降,白细胞可见升高;

2)血气检测:显示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高乳酸血症、低氧血症等;

3)凝血功能检测: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进行性下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DD)阳性或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

4)电解质检查:可见低血钙、低血钠、高血钾、高磷血症;

5)肾功能检查:显示血肌酐(Cr)、尿酸、尿素氮升高;

6)肝功能检查: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明显升高;

7)尿常规检查:出现尿蛋白、管型尿等,尿肌红蛋白(Mb)升高;

8)横纹肌溶解检测:肌酸激酶>1000U/L,若肌酸激酶>5000U/L,提示肌肉损伤严重;血肌红蛋白(Mb)升高,常>1000ng/ml。

4、心电图检查:显示快速型心律失常。

5、影像学检查: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成像可显示脑实质弥漫性水肿;头颅磁共振(MRI)成像可见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及受累部位。

热射病的类型

1、经典型热射病(CHS):指因处于高温环境下导致的机体温度持续上升,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引起的热射病,常见于孕妇、年老体弱者、幼儿、慢性病患者。

2、劳力型热射病(EHS):指主要因高强度体力活动导致的机体温度上升,导致体温调节功能受损引起的热射病,常见于户外剧烈运动的青壮年及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职业群体。

相关解析
王相立 副主任医师

急诊内科 朝阳市中心医院

热射病属于意外得病吗

并不属于意外得病,热射病其实是职业病,是由于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这样就会导致体内的热量过度的积聚,从而引发神经器官的受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重症中暑,如果是轻者的话,需要含盐或者是清凉的饮料,然后对症治疗,如果是重症的话,应该采取物理和药物降温的方式治疗。

观看问答
陈小军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马鞍山市人民医院

热射病有后遗症吗

热射病确实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热射病是由于人体处于一种比较高温的环境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在临床中可表现为持续的高热,甚至超高热。由于持续的高热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例如昏迷惊厥。严重者甚至还可能会出现其他的各种并发症,例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器官衰竭等。由于持续的高热会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后期有可能会遗留轻微的后遗症,特别是昏迷时间较长、抽搐次数频繁以及持续时间久的患者。

观看语音
张艳凯 副主任医师

急诊科 开封市中心医院

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的区别

中暑就是医学上所说的热衰竭和热痉挛。这两种病的区别都是由高温下的大量水分损失和电解质损失引起的。最大的区别是热痉挛是由于病人身体内的盐含量的损失大于题内水分的损失,而热衰竭损失是水分和盐分共同损失引起的。病人的体温基本正常。热衰竭的病人由于循环的血液量减少,导致血压降低。产生休克,体温基本正常或略微升高。

一、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的区别

热衰竭和热痉挛都是由高温下的大量水分损失和电解质损失引起的。最大的区别是热痉挛是由于病人身体内的盐含量的损失大于题内水分的损失,而热衰竭损失是水分和盐分共同损失引起的。病人的体温基本正...

观看文章
李芳 主任医师

急诊科 广州市慈善医院

热射病和中暑的区别

热射病是中暑的一种比较严重的类型,我们知道中暑有轻重的区别。轻症的中暑可能只是头晕、乏力,有时候会有点头昏昏沉沉,及时的脱离环境,防暑降温以后,可能症状能够很快得到缓解。这一类通常临床上不用那么可怕。但是如果出现了热射病,因为体温持续的升高,全身炎症反应的激活,凝血功能的恶化,可能会导致全身多器官的功能衰竭。这个时候可能死亡率明显的增加。所以对于中暑的患者,我们要区分病情的严重程度。轻型的可以自行处理,可以尝试自行处理。对于病情比较重的,一定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以免耽误最佳的救治时机。

观看视频
疾病相关 更多»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中毒
马钱子中毒 吗啡类药物中毒 阿片类药物中毒 半夏中毒 苯海拉明中毒 吡唑酮类中毒
急症
食物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铅中毒 汞中毒 农药中毒 甲醇中毒
腹泻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