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依据
1、好发人群:45岁以下的男性较多见。
2、病史:有烟草接触史以及有游走性浅静脉炎病史。
3、症状表现:存在肢远端缺血、静息痛、跛行、坏疽等症状。
4、临床检查: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节段性测压等对诊断有参考意义。
相关检查
1、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在整体上可显示患肢动脉病变的部位、狭窄程度,属于目前临床首选的影像学检测方法。
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一般可动态观察患肢动脉的病变状况,也可以显示病变血管周围侧支循环状况。
3、节段性测压:需要评估踝肱指数、趾肱指数进行判断。其中踝肱指数有助于评估下肢动脉闭塞平面和缺血程度;趾肱指数能更敏感的评估下肢远端缺血程度。
鉴别诊断
脉管炎一般需要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发性大动脉炎、糖尿病足等疾病相鉴别。
脉管炎第2期,也就是营养障碍期,它的典型表现为,病情由间歇性跛行进展到持续性的静息痛,夜间疼痛尤其剧烈,患者常常抚足而坐,难以入睡,非常痛苦。体查时可见皮温显著下降,明显苍白或出现潮红、紫斑,皮肤干燥、无汗、趾甲增厚变形,小腿肌肉萎缩,动脉搏动消失。此期病变为动脉器质性闭塞,靠侧支循环尚可保持患肢存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血管炎性疾病,与动脉粥样硬化似乎类似,但其实是有区别的。它主要累及四肢远段的中、小动静脉,病理上主要表现为特征性的炎症细胞浸润性血栓,而血管壁上的斑块沉积却并不多。本病常被简称为脉管炎。临床上一般分为3期:第1期为局部缺血期;第2期为营养障碍期;第3期为坏疽期。
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