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早期表现为突发之单关节急性炎症,红、肿、热、痛极为明显。常发生在晨起时,且前日多有饮酒、高嘌呤食物摄入或过度劳累等病史。首次发病部位大多位于第一跖趾关节,其次为足背、踝、膝、指、腕等处,而肩、髋、脊柱则罕见受累。出现关节炎时少有全身炎症反应。急性炎症消退后局部皮肤常出现脱屑和瘙痒。如首次发作未予以重视,大约在数月或1~2年后将再次类似情况发作。以后发作次数逐渐增多,间隙期缩短,而受累关节也不断增加。发展到慢性期则可在关节旁或耳、鼻软骨处出现痛风石,破溃后流出牙膏样白色尿酸盐粉状或糊状物。
典型症状
本病的临床过程可分为无症状期、急性期、间歇期和慢性期。
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常是痛风的最初临床表现。典型的首次急性发作特点是多起于午夜,起病急骤,通常在健康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关节及周围组织出现明显的发红、发热和肿胀、活动受限、剧痛难忍,局部甚至不能碰触。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积液。大部分首发于第1跖趾关节,其次为跖跗关节,病程初期大多数患者仅累及单关节,多关节发作时部位往往不对称。此时多数病人无全身症状,仅少数病人可伴有头痛、热、脉速、肝大、多尿等。症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能自行缓解,受累区域皮肤可呈暗红色,皱缩、轻度瘙痒和脱屑,但能逐渐恢复。
2、间歇期
长短不一,可数月至数十年,甚至终身不复发,但多数病人在1年内复发,且逐渐趋于频繁和广泛,直至关节破坏。
3、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随着急性发作的次数增多和病程的演进,尿酸盐在关节内及其周围软组织中沉积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导致骨质侵蚀破坏和周围组织纤维化,关节炎将进入慢性期,最终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表现为持续性慢性疼痛,受累关节呈非对称性不规则肿胀和进行性僵硬、强直和畸形,最终关节功能丧失。还可有较大的皮下结节形成,即“痛风石”。本病可累及多个关节,而极少数病人的脊柱小关节和肋软骨也可受侵,表现为轻微的胸痛,腰背痛和肋间神经痛等。
并发症
1、痛风所致肾脏损害
(1)痛风性肾病:是因尿酸盐沉积在肾髓质间质、锥体和乳头所致。主要表现是多尿、蛋白尿、脓尿或血尿。
(2)急性肾小管内尿酸盐沉积:血液病化疗时若发生痛风,可引起急性肾小管内尿酸盐沉积,甚至造成急性肾衰竭。此时的尿酸/肌酐比值大于1,有利于鉴别其他原因的急性肾衰竭。
(3)痛风性肾结石:痛风患者发生肾结石的比率较正常人大1000倍,这与尿酸排出增多和尿的pH较低有关。结石可为纯尿酸盐晶体,也可是纯草酸钙或两者的混合性结石。
2、心血管病变
痛风性关节炎还会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心肌梗死以及脑梗死等其他病变。
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又称为痛风石性的关节炎,皮下可以出现可见的痛风石,这是慢性期的标志。慢性痛风石关节炎是长期血尿酸显著升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而导致的严重的结果。皮下痛风石常见的发生部位是耳廓,反复发作关节的周围以及鹰嘴、跟腱、髌骨、滑囊等地方,外观为皮下隆起的大小不一的黄白色赘生物,破溃后会排出白色的粉状或糊状物,不易愈合。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使关节腔内沉积大量尿酸结晶,导致痛风石的形成,表现为持续关节肿大、压痛、畸形、功能障碍,可以造成关节骨质的破坏,关节周围组织的纤维化,继发退行性改变。慢性痛风性关节炎除了累及关节之外,也可以并发各种心脑血管,肾脏疾病和代谢综合征等等。如有研究显示,血...
观看视频
痛风性关节炎是骨科的一种疾病,该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是四十以上的男性。近年来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在不断的提升,而且患病后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面对痛风性关节炎这类疾病人们需要加强关注。
患有痛风性关节炎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表现,医学上将痛风性关节炎患病的过程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关节炎期。急性关节期的痛风性关节炎一般在夜间突然发病,受累的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的情况。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部疼痛、四肢无力以及关节红肿等情况,这对患者的健康影响是很大的。
间歇期的痛风性关节炎病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病过程十分漫长,之后会转变为慢...
观看文章浮髌试验主要用于检查患者膝关节有无积液,如试验呈阳性,则表示有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