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1、在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基础上,反复发作的腹痛,近3个月内发作至少每周1次,伴下面2项或者2项以上症状:

(1)与排便相关;

(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

(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外观)改变。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以上诊断。

2、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

(1)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

(2)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

(3)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

(4)黏液便;

(5)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肠易激综合征的类型

根据粪便的性状可分为:

1、便秘型(IBS-C):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少于25%。

2、腹泻型(IBS-D):至少25%的排便为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类,硬粪或干球粪少于25%。

3、混合型(腹泻便秘交替型IBS-M):至少25%的排便为硬粪或干球粪,并且25%的排便为松散(糊状)粪或水样粪。

4、不定型(IBS-U):粪便的性状异常,不符合上述三型的任何一种。

相关解析
黄绍刚 主任医师

脾胃病科 广东省中医院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癌的区别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个功能性的疾病,肠癌是一个严重的器质性的病变,这两者是非常容易区分的。第一从症状上来看,肠癌肯定会有一些大便的粘液、血便或脓血便。有一部分患者左半结肠主要是粘液血便、腹痛,右半结肠肠癌可能就是便秘或腹痛的表现,这部分患者往往会出现一些严重的消化道恶液质表现。

观看视频
疾病相关 更多»
肠化什么意思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

龚瑾 主任医师
相关检查 更多»
粪便细胞
粪便细胞

细胞是粪便显微镜检查的常规项目之一,对于患肠炎、肠癌、痢疾等疾病的

疾病专区 更多»
胃病
慢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小儿胃炎
富贵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心肌梗塞 脑中风
腹泻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