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坏死诊断依靠病人病史、症状及影像学检查,其中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十分重要。骨坏死的诊断以核素扫描和MRI最为敏感,但核素扫描的特异性低,MRI是目前诊断的金标准。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骨关节炎、软骨下不全骨折等疾病。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患者有疼痛不适。
2、辅助检查影像学检查有特殊表现,如骨扫描出现“热中有冷”表现。
3、病理检查出现骨小梁和骨髓坏死。
鉴别诊断
1、骨关节炎不论原发还是继发性,骨关节炎发展到后期出现关节间隙变窄、消失,骨硬化、囊变,髋臼对应区出现类似改变,但股骨头关节面在发展过程中不会出现软骨面塌陷;骨坏死发展到终末期时,也会出现关节间隙变窄,密度增高,但通常先出现软骨面塌陷、股骨头变形,随后逐步出现骨关节炎的表现。
2、软骨下不全骨折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患者,无明显外伤史,表现突然发作的髋部疼痛,不能行走,关节活动受限。X线片示股骨头外上部稍变扁,MRI的T1及T2加权相显示软骨下低信号线,周围骨髓水肿,T2抑脂相显示片状高信号。
3、骨髓水肿综合征(BMES)是早期骨坏死的MRI影像学特征。除了ONFH可以有BMES表现,其他疾病也可以引起,常见的有反应性髋关节炎、短暂的骨质疏松、应力骨折、髋关节感染等,临床上需要鉴别诊断。
骨坏死是累及多骨骼关节系统的疾病,尤其好发于负重大关节,以股骨头坏死最为常见。也可多部位同时累及,如肱骨头、距骨、舟状骨、下颌骨等。根据病因可分为创伤性骨坏死、非创伤骨坏死、特发性骨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