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病因
由于新生儿的皮肤发育尚不完善,屏障功能较差,皮肤柔软且娇嫩易受损;同时患儿经常仰卧,受大小便浸渍、被服和哭吵乱动时摩擦等,可引起局部皮肤损伤,从而导致细菌侵入。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皮下组织广泛性炎症和坏死,少数患者的局限能力较强,可形成脓肿。病原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少数为表皮葡萄球菌、产气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来源于产房、新生儿室的用具以及工作人员中带菌者。
危险因素
1、新生儿常在出生后6~10天发病。
2、冬季更容易发病,在我国北方寒冷地方发病率较高。
3、孕妇生产环境不卫生。
4、新生儿室的环境被污染。
5、密切接触新生儿皮肤的物品(如衣物、纸尿裤等)不干净或质地过硬。
6、新生儿爱哭闹乱动,过度摩擦易引起局部皮肤损伤。
7、家长没有及时换纸尿裤,大小便浸渍易损伤皮肤。
8、和新生儿接触的工作人员携带细菌,可能使新生儿感染。
新生儿皮下坏疽又叫新生儿蜂窝织炎,是在新生儿时期发生的一种常见疾病。新生儿皮下坏疽起病急,病变发展快,短时间内病变范围迅速扩散,患儿常有哭闹,拒食,发热等症状,也常伴有腹泻,呕吐等症状。引发新生儿皮下坏疽的主要病因有以下几种。
1、皮肤防御能力差。因为新生儿的皮肤薄嫩,发育不成熟,皮肤防御能力及对炎症的反应能力较低,全身免疫能力差,淋巴结屏障功能也不完善,局部皮肤在冬季又易受压,不易保持清洁,故会因粪便浸渍和皮肤擦伤,细菌容易从皮肤受损处侵入,而引起感染。因此偶发枕部、肩、腿和会阴部,发病后皮下组织广泛坏死发展及蔓延,病情发展快。
2、细菌感染。新生...
观看文章真皮层距离皮肤表面约0.3-3mm,其厚度因身体部位、年龄、性别等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如眼睑处真皮层较薄,而背部、手掌等部位较厚。真皮层位于表皮下方,是皮肤的主要支撑结构,由乳头层和网状层组成。身体不同部位的真皮层厚度差异显著:眼睑、外阴等部位的真皮层厚度约0.3-0.6mm,属于较薄区域;背部、足底、手掌等部位因需要承受摩擦或压力,真皮层厚度可达1.5-3mm。此外,年龄增长会导致真皮层胶原纤维流失,厚度可能略微变薄;男性真皮层通常比女性厚约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