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根据既往病史、相关症状,结合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即可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可帮助诊断原发病。
诊断依据
1、痰饮心下胃脘处胀满发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常有水声,体重逐渐减轻,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胀满,咳嗽可引起胸肋疼痛,呼吸急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结核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自觉身体疼痛而沉重,严重者肢体浮肿,长期不出汗,或伴咳嗽喘憋,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嗽,喘憋,气短,不得平卧,水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鉴别诊断
1、悬饮与胸痹二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前胸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放射到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在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缓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隙饱满,并伴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风水证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痛、困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出现肢体浮肿,汗出怕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3、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气喘而有胸部满闷,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积累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不同,但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表现出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有支饮的特点;哮病又属于伏饮范围。
1、有形、无形之痰饮
(1)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如咳嗽出的痰饮。
(2)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如眩晕、神昏或癫狂等,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为无形的痰饮。
2、广义、狭义之痰饮
(1)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是诸饮的总称。
(2)狭义的痰饮:专指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
你好,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建议患者应该在日常饮食方面,不要食用辛辣、带有刺激性的食物,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及时补充体内缺失的维生素。建议患者的房间要处于通风,可以使空气清新。建议患者不要过度的劳累,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愉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