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痰饮的诊断

医生根据既往病史、相关症状,结合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即可诊断。必要的辅助检查可帮助诊断原发病。

诊断依据

1、痰饮心下胃脘处胀满发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常有水声,体重逐渐减轻,属饮停胃肠。

2、悬饮胸胁胀满,咳嗽可引起胸肋疼痛,呼吸急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结核病史,属饮流胁下。

3、溢饮自觉身体疼痛而沉重,严重者肢体浮肿,长期不出汗,或伴咳嗽喘憋,属饮溢肢体。

4、支饮咳嗽,喘憋,气短,不得平卧,水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鉴别诊断

1、悬饮与胸痹二者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前胸部或心前区闷痛,且可放射到左侧肩背或左臂内侧,常在劳累、饱餐、受寒、情绪激动后突然发作,历时较短,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而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缓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隙饱满,并伴有咳嗽、咳痰等肺系证候。

2、溢饮与风水证水肿之风水相搏证,可分为表实、表虚两个类型。表实者,水肿而无汗,身体疼痛、困重,与水泛肌表之溢饮基本相同。如出现肢体浮肿,汗出怕风,则属表虚,与溢饮有异。

3、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上述病证均有咳逆上气,气喘而有胸部满闷,咳痰等表现。但肺胀是肺系多种慢性疾病日久积累而成;喘证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重要主症;哮病是呈反复发作的一个独立疾病;支饮是痰饮的一个类型,因饮邪支撑胸肺而致;伏饮是指伏而时发的饮证。其发生、发展、转归均有不同,但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如肺胀在急性发病阶段,可表现出支饮证候;喘证的肺寒、痰饮两证,又常具有支饮的特点;哮病又属于伏饮范围。

痰饮的类型

1、有形、无形之痰饮

(1)有形之痰饮:指视之可见、触之可及或闻之有声的痰饮,如咳嗽出的痰饮。

(2)无形之痰饮:指某些因痰饮而引起的疾病或症状。如眩晕、神昏或癫狂等,看不到有排出的实质性痰饮,而此类病证如按痰饮进行治疗,又能收到同样的疗效,故称为无形的痰饮。

2、广义、狭义之痰饮

(1)广义的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是诸饮的总称。

(2)狭义的痰饮:专指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

相关解析
姜淑芳 副主任医师

中医科 济宁市中医院

痰湿与痰饮的区别

痰饮是指体内津液代谢紊乱引起的病理性产物,而痰湿是由饮食不当或疾病困扰导致的一种症状。痰湿的表现大多是四肢浮肿、舌体胖大、容易出现困倦、乏力的现象,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关节疼痛、肌肉麻木的症状。而痰饮一般会有形体消瘦、胸闷、腹胀呕吐,同时,还会有背部寒冷、头晕气短、心悸等症状。想要区分两者,需要到医院进行明确病因,在中医指导下使用健脾燥湿的中药进行调理。

观看语音
杜晓霞 副主任医师

中西医结合科 鹤岗市人民医院

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有什么区别

这些都是中医的一些说法,所以肯定有一定的区别。但对于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的区别,这主要是根据病情而定。比如痰分为两种病,都与吐得痰有关。你可以观察到自己吐得痰。具体的情况,还是需要检查一下自己的身体,因为这都是对症治疗,一般诊断都是比较不全面的。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痰饮是什么意思

痰饮是一种中医术语,通常指由于肺热、脾虚或肾阳虚导致体内湿热内生,引起痰液存留在肺部或肺与脾胃之间,出现咳嗽、咽喉炼痰、痰多黏稠等症状。在中医诊断中,痰饮属于痰湿病症范畴,具有湿热重的特点,需要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痰饮的成因主要是体内湿热积聚,加之脾胃功能失调,痰液不能正常消化排出,最终形成痰饮。一般来说,痰饮的发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有一定的关联,如暴饮暴食、常吃油腻、辛辣食物等都会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痰饮

陈柳丹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