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痰饮的治疗

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首先要判断病证的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而后根据依据痰饮的证型选择相应的治疗原则,如脾阳虚弱证应温脾化饮;饮留胃肠证应攻下逐饮;邪犯胸肺证应和解宣利;饮停胸胁证应泻肺祛饮;络气不和证应理气和络;阴虚内热证应滋阴清热;表寒里饮证需发表化饮;寒饮伏肺证需宣肺化饮;脾肾阳虚证应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药物治疗

1、痰饮

(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桂枝、甘草、白术、茯苓、半夏、生姜等。

(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常用中药有甘遂、半夏、白芍、蜂蜜、大黄、葶苈子、防己、椒目等。

2、悬饮

(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柴胡、黄芩、瓜蒌、半夏、枳壳、青皮、赤芍、桔梗、杏仁。

(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葶苈子、桑白皮、苏子、瓜蒌皮、杏仁、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等。

(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覆花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旋覆花、苏子、柴胡、香附、枳壳、郁金、延胡索等。

(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常用中药有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桑白皮、桑叶、地骨皮等。

3、溢饮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白芍等。

4、支饮

(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厚朴、苏子、杏仁等。

(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中药有桂枝、附子、黄芪、淮山药、白术、炙甘草、苏子、干姜、款冬花等。

相关解析
高健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 朝阳县中心医院

痰饮心悸吃什么药可以好呢?

张仲景有句话: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样的病症就是得选用中药具有温阳化痰的药物进行治疗,所用的药物为,真武汤、苓桂术甘汤、外台茯苓饮等药物进行治疗,临床上根据症状表现与兼症的不同,而分别予以选择使用治疗,需要连续的服用药物,疗程两周。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痰饮是什么意思

痰饮是一种中医术语,通常指由于肺热、脾虚或肾阳虚导致体内湿热内生,引起痰液存留在肺部或肺与脾胃之间,出现咳嗽、咽喉炼痰、痰多黏稠等症状。在中医诊断中,痰饮属于痰湿病症范畴,具有湿热重的特点,需要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痰饮的成因主要是体内湿热积聚,加之脾胃功能失调,痰液不能正常消化排出,最终形成痰饮。一般来说,痰饮的发病与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有一定的关联,如暴饮暴食、常吃油腻、辛辣食物等都会造成脾胃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痰饮

陈柳丹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