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耳内流脓、耳痛等症状的耳疖、耳疮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症状
主要发病表现为耳内流脓、耳痛、听力下降等,常伴有发热、头痛、头晕、鼻塞流涕等全身症状。
2、体征
初起鼓膜色红、完整,随后出现鼓膜紧张部穿孔,日久可见鼓膜紧张部或松弛部出现大小不等的穿孔,且透过穿孔可见鼓室的肉芽或灰白色胆脂瘤。
3、检查
耳部X线、耳部CT、耳镜检查、血常规、血糖检查等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耳疖与聤耳
二者皆有耳痛、耳内流脓的表现。耳疖主要表现为外耳道出现局限性红肿,隆起圆形如椒目的肿块,按压耳屏时耳痛加重,出现耳内流脓,脓液分泌物少且无黏性。聤耳主要为中耳内鼓膜穿孔、耳痛明显,以及耳内流脓,脓液分泌物较多且有黏性。
2、耳疮与聤耳
二者都以耳部疼痛、流脓为特征。耳疮为外耳道弥漫性红肿、溃疡、渗液,以及耳部疼痛,病情迁延,出现结痂和碎屑。聤耳主要为中耳内鼓膜穿孔、耳痛明显、耳内流脓、听力下降。
1、风热外侵
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或有耳内流脓,鼓膜色红,或鼓膜穿孔流脓,伴有发热,怕风寒,头痛,鼻塞不通,流鼻涕,咳嗽,全身不适,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2、肝胆湿热
主要表现为耳痛剧烈,疼痛牵引面部及大脑,鼓膜色红,或鼓膜穿孔,耳内脓出量多,脓色黄稠或带红色,耳聋,伴有发热,口苦,咽干,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小儿可见高热、啼哭、拒食、烦躁不安、突然昏厥等症状。
3、脾虚湿困
主要表现为耳内流脓,日久不愈,脓液清稀,量较多,无臭味,多呈间歇性发作,听力下降或有耳
黑木耳本身对健康肾脏并无危害,甚至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有滋阴补肾作用,但过量食用或特殊情况下可能对肾脏产生负面影响。对于肾功能正常者,适量食用黑木耳可补充膳食纤维、铁和多糖等营养素,有助于增强免疫力、调节血糖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然而,肾病患者或肾功能不全者需格外谨慎,因黑木耳含钾量较高,过量摄入可能导致血钾升高,加重肾脏代谢负担,甚至引发高钾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案例显示,部分肾病患者因每日大量食用黑木耳,导致血钾水平在5个月内从正常值升至危险范围,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显著恶化
耳癌刚开始的出血特点多为耳道内间歇性、少量的血性分泌物,可伴有血丝或淡血水,易被忽视或误认为耳部炎症。耳癌早期的出血常因肿瘤侵犯耳道或中耳黏膜血管引起,表现为非搏动性的少量出血,可能在挖耳、擤鼻或咀嚼时诱发,血液颜色多为暗红或淡红,可混合黏液形成血性分泌物。部分患者可能仅出现耳内瘙痒、刺痛或轻微胀痛,伴随反复少量出血,易与外耳道炎、中耳炎等良性疾病混淆。若肿瘤侵犯到较深部位的血管,后期可能出现持续性出血或出血量增多,但早期多以间歇性、少量出血为典型表现